中風是香港第四位殺手,每年逾3千人因中風死亡。中文大學醫學院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因心房顫動(又稱「房顫」)引致中風的患者,在過去15年間增加近3倍,其中65歲至72歲的年齡組別增幅最顯著。研究指,適當服用抗凝血藥物能有效減低因房顫引致的中風。
心房顫動是心律正中最常見的一種,房顫的病人中風風險較一般人高5倍。中大學醫學院檢視1999、2004、2009及2014年,共3,894名因缺血性中風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病人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結果發現,因房顫引致中風的個案,15年間上升了近3倍,主要影響沒有服用抗凝血藥的病人,其中80歲以上長者佔大多數,65至72歲年齡組別增幅最顯著。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臨床專業顧問蘇藹欣醫生表示,房顫是引致缺血性中風的一個高危因素,患有高血壓、其它心臟病(如缺血性心臟病)均容易導致房顫。房顫引致的中風亦較其它類型的中風更為嚴重,死亡率高達24%。
蘇藹欣指出,新型抗凝血藥「NOAC」藥效傳統抗凝血藥較穩定,出血風險亦較低。不過她提醒,但患有二尖瓣狹窄、換了金屬心瓣,中度至嚴重腎衰竭或肝衰竭的病人均不適宜服用「NOAC」,建議病人應先接受醫生評估再決定最合適的治療。
蘇藹欣強調,新藥只能降低中風的風險,提醒預防中風應從日常生活做起,不能只是依靠藥物,每天應多吃蔬果,少吃紅肉和含有反式脂肪的食物,並恆常做帶氧運動。◇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