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聯」,清朝及清朝以前也稱作「桃符」。明清兩朝很流行的兒童讀物《幼學瓊林‧卷一》有一聯曰:「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戶更新。」據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春聯》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自入臘(夏曆的十二月)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舊俗夏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祭祀灶神)之後,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或用朱箋,或用紅紙,惟內廷及宗室王公等例用白紙,緣以紅邊藍邊,非宗室者不得擅用。」這裏說了,祭灶日(祭祀灶神)過後才能開始貼春聯;普通官員或老百姓都是用紅紙寫春聯,只有皇宮內廷或皇族王公之家,才能用鑲紅邊或藍邊的白紙來寫春聯。
那麼寫「春聯」又是從哪個朝代開始的呢?據清朝的文學家紀昀考證:「門聯唐末已有之,蜀辛寅遜為孟昶題桃符:『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二語是也,但今以朱箋書之為異耳。」(《閱微草堂筆記‧卷二十三》)也就是說中國古代第一副春聯是五代後蜀的末代皇帝孟昶(西元919年~西元965年)時期產生的,由當時的學士辛寅遜創作。目前有很多學者也都沿用紀曉嵐的這一記載。
據筆者考證,紀曉嵐書中有兩處筆誤,「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副對聯的作者是孟昶而非辛寅遜(正史中為「幸寅遜」,可能是紀昀的筆誤)。因為據《宋史‧卷六十六》記載:「又每歲除日,命翰林為詞題桃符,正旦置寢門左右。末年(西元964年),學士幸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裏說孟昶嫌幸寅遜寫的春聯不好,就自己提筆寫了這副春聯。
另據清朝的學者梁章鉅記載:「嘗聞紀文達(紀昀)師言:楹帖始於桃符,蜀孟昶『餘慶』『長春』一聯最古。但宋以來,春帖子多用絕句,其必以對語,朱箋書之者,則不知始於何時也。按《蜀檮杌》云:蜀未歸宋之前,一年歲除日,昶令學士幸寅遜題桃符版於寢門,以其詞非工,自命筆云:『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楹聯叢話‧故事》)而清朝的另一位文人袁枚亦有對此事的考證記載:「後蜀主孟昶《題桃符貼寢官》云:『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隨園詩話》)且孟昶有其它的詩作傳世,而幸寅遜卻沒有。由此可見,中國歷史的第一副春聯的作者為孟昶,創作時間大約是廣政二十七年(西元964年)除夕。至於從哪個年代開始用紅紙寫春聯,清朝的學者梁章鉅也說「朱箋書之者,則不知始於何時也。」
那麼,「春聯」為甚麼又稱作「桃符」呢?
「桃符」本來是指中國古代掛在大門上的兩塊畫著神荼、鬱壘二門神的桃木板,古人認為能壓邪。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帖畫雞戶上(門上),懸葦索於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這一段話包含了中國古代的幾個典故和風俗,且容筆者一一道來。
「畫雞」這一風俗,清初的文官周亮工解釋得比較詳盡:「按《歲時記》:『正月一日,貼畫雞。』今都門(京城的城門)剪(剪紙為雞)以插首,中州(中原地區)畫以懸堂,中貴人尤好畫大雞於石,元日張之,蓋北地類呼『吉』為『雞』,俗云室上大吉也。」(《書影‧卷二》)
「葦索」是指用葦草編成的繩索。中國古代民俗,過年時以之懸掛門旁,以袪除邪鬼。據東漢應劭《風俗通‧祀典‧桃梗葦茭畫虎》記載:「謹按《黃帝書》:『上古之時,有神荼與鬱壘昆弟二子,性能執鬼,度朔山上有桃樹,二人於樹下簡閱百鬼,無道理,妄為人禍害,神荼與鬱壘縛以葦索,執以食虎。』於是縣官常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於門,皆追效於前事,冀以御凶也。」
另據東漢王充《論衡‧訂鬼篇》引述《山海經》的記載:「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鬱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於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鬱壘與虎,懸葦索以御。」現今的《山海經》版本中並無這段記載,許是歷代學者在彙編《山海經》時將這段記載遺漏了。
也就是說,「桃符」、「畫雞」、「懸葦索」這些風俗是從上古的黃帝時期就開始傳下來的。這個風俗一直到五代後蜀孟昶時期,人們才開始在桃木板上寫春聯。因為春聯是直接寫在桃符上,所以剛開始人們還是把「春聯」稱之為「桃符」。
「春聯」一詞最早是見於明吳承恩《西遊記》中:
【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聖試禪心】:「屏門上,掛一軸壽山福海的橫披畫;兩邊金漆柱上,貼著一幅大紅紙的春聯,上寫著:絲飄弱柳平橋晚,雪點香梅小院春。」
【第二十四回萬壽山大仙留故友五莊觀行者竊人參】:「遂都一齊進去,又見那二門上有一對春聯:長生不老神仙府,與天同壽道人家。」
另據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卷十二》:「明太祖都金陵,於除夕前詔公卿士庶家門外悉加春聯,帝微行出觀以為樂。」由此可見,將原是寫於桃符(桃木板)上的對聯改為寫在大紅紙上並黏貼在門上或柱上的習俗,應是從明朝開始的。
寫春聯、貼春聯的習俗在清朝是巔峰時期,從皇宮、朝廷官員到普通百姓之家,每到臘月下旬都要開始忙著寫春聯和貼春聯。據清梁章鉅《楹聯叢話‧應制》中記載:「紫禁城中各宮殿門屏槅扇皆有春聯,每年於臘月下旬懸掛,次年正月下旬撤去。或須更新,但易新絹,分派工楷法之翰林書之,而聯語悉仍其舊。」
當時清太和殿左右門春聯云:「日麗丹山,雲繞旌旗輝鳳羽;祥開紫禁,人從閶闔覲龍光。」中和殿中槅扇云:「仁壽握乾符,萬國車書會極;中和綿鼎籙,九天日月齊光。」乾清門云:「帝座九重高,禹服周疆環紫極;皇圖千祀永,堯天舜日啟青陽。」
阿哥所宮門云:「旭日麗龍樓,瑞氣春融珠樹迥;卿雲籠鶴禁,祥光晴護玉階平。」「金鏡霞明,九苞開鳳籙;玉衡星正,五色協麟文。」坤寧宮云:「麟定螽詵,葉二南於彤管;星軒月殿,配一德于丹宸。」尚衣監云:「天上垂衣明藻火;日邊珥筆頌星雲。」茶膳房云:「得氣仙蓂長應月;呈祥瑞萐並迎風。」
清朝的文人也將寫春聯及對對聯當成一項風雅之事而樂此不疲。據說清朝著名的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曾創作了一副很有趣的長聯云:「(上聯)常如作客,何問康寧,但使囊有餘錢,瓮有餘釀,釜有餘糧,取數葉賞心舊紙,放浪吟哦,興要闊,皮要頑,五官靈動勝千官,過到六旬猶少;(下聯)定欲成仙,空生煩惱,只令耳無俗聲,眼無俗物,胸無俗事,將幾枝隨意新花,縱橫穿插,睡得遲,起得早,一日清閒似兩日,算來百歲已多。」清朝文人既然有此雅好,民間百姓當然也不遑多讓。據清梁章鉅《楹聯叢話》記載:有倪姓女,自負才色。其父出聯句以擇婿,募能應對者,則嫁之。句云:「妙人兒倪家少女。」一時對者寂然。今不知究適何氏也?予亦思之日久,無以應之。後聞之內侄楊竹孫云:「有對以『故言者諸子古文。』」亦足見巧思矣,但語義不甚類耳。
以上是談「春聯」習俗的由來,順便介紹的幾則清朝時的對聯趣聞。為了祝願各位過一個歡樂、祥和的中國新年,筆者特地重新創作了幾副春聯以饗讀者,希望您喜歡:
1、真善忍好
法光照蒼穹,琪花獻瑞;
佛恩充浩瀚,瑤草同輝。
2、新年晚會
真相傳遍人間,萬戶千家皆成寶地。
法徒巡演世界,十洲三島並現金光。
3、政通人和
靜泰怡神,正法宣風啟閶闔;
沖融契道,慈悲瑞靄暢文軒。
4、萬象更新
法輪旋轉,風雨和甘開福地;
佛恩浩蕩,星雲景慶換新天。
5、法船啟航
聖王轉法輪,祥開萬象;
法徒救眾生,瑞啟三陽。
6、普天同慶
大法慈悲,四表光華瞻正朔;
佛恩浩蕩,萬方歌舞慶同春。
7、天地同向
景福集璇宮,億萬斯年正法長在;
慈雲輝寶殿,千八百國眾生感恩。
8、修善人家
迎春曙色皆含笑語,
近日晴光偏進家門。◇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