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英國後,總希望結識志趣相投的朋友,不論他是何國籍的人。身處西方,看見香港人面孔,便自自然然地閒聊一番。雖然我參與的是西人教會,很多時幾位港人聚在一起,英國人根本難於打入我們的小圈子。

英人牧師安迪是最主動跟我們聊天。但礙於他的職位,總認為他別有居心;如凝聚我們,增加歸屬感而定期返教會。哪有一間教會不希望壯大,受到眾多教徒敬重?安迪為人友善、熱心助人。我們才見面第二次,他已邀請我到他家討論聖經,當然他還邀請其他未信或是初信者。我對英國人的家庭生活非常好奇,想到訪參觀,但參與團契小組像是對牧師或是對主的承諾,我不敢貿然答允。他依然鼓勵我參與小組,與其他信徒互相閒聊,聖經不明白的地方隨便發問,不用受壓力。說道:「教徒也不是完全明白聖經每章節。」他知道我外子性情內向,仍未適應英環境。他主動約會他。單是這份心意我已把他當成朋友看待。可惜,他公務繁忙,需要他幫助的,豈止外子?來英港人約一半不能說流利英語,安迪專為港人每星期開一次英文口語課。參加者經常缺席,也未動搖他的堅持。

另一位我以為很大機會發展成好朋友的是我的英國鄰居。她是香港人、基督教教徒及曾修讀社工學士課程。她的背景、年齡跟我類似,可惜她畢業後一直從事金融,沒有當社工。特定行業總會吸納某種性格特質的人。她也不例外,喜愛親近富豪或名人,及偏好名牌;包括食品。她非常厚待自己及丈夫,但待我和外子則是吝嗇得很。我邀請她和她的丈夫來家吃火鍋,她只會購買他們喜歡吃的材料,裝作是她送上名貴食材,然後他們二人吃下一大半。她帶來的汽水只有兩罐,就是分給他倆,沒有預我們分兒。她與丈夫竟絲毫沒有歉意。這是甚麼人格修養?

此外,雖然我們是鄰居,只有他們來我家,我從沒有受邀請到訪她家。對這不平衡的關係我感到慼然。明白她是那種充滿猜疑及防範心的人。就讓她繼續防範人類,我不能忍受朋友猜忌我。

我不敢對上述兩段友誼存奢望。人的友情像撒在泥土的種子;有些萌芽茁壯成長,有些則枯萎。可能土壤不合適,或是種子本身壞掉了,即使我何等悉心灌溉,也未看見綠葉。@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