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發展學家加德納(Gardner, 1983)提出的8項多元智能之中,筆者的內省能力(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是得分最高。由於職業病關係,每每留意自己的感受與反應,好讓代入案主的狀況了解其想法及情緒。

大家有否經歷過與友人講述私事時,以為是閒談或是情緒宣泄,結果是火上加油的感覺?筆者近日與一位年長的朋友訴說家姑只關心自己的兒子(即筆者丈夫),對待筆者只當透明。在大時大節中,筆者將會減少聚會,以免浪費寶貴的光陰云云。怎知朋友不但沒有安慰,反而說:「她已一把年紀了,能遷就便遷就。你為何這麼暴躁?不如學下鄒女士的堅忍喇。」天啊,我是信任他才告訴他,怎知換來是受責備。本是一場閒談,怎知憤怒變成更大的怒火。我是我,這事上我為何要學習鄒?即使她是大律師。那朋友竟然不自覺,數天後還發訊息揶揄我「燥熱」。我後悔把事情告訴他呢。原來有些朋友只可吃喝玩樂。首先他未具體了解家姑如何冷待我。家姑對待丈夫和我的極端差異之情況下,友人便責怪我不能遷就她。即使家姑不重視我,我應該順應她,因為她年紀老邁?第二,朋友未對我的憤怒產生共感(即共同感受),反而是壓抑我的情緒(你不應該憤怒),甚至是揶揄我(你是一個暴躁的人)。當事人的我像是吹脹了的氣球,不能洩憤,以及質疑自己是否太不體諒家姑。因朋友也是一位長者呢。

筆者期望友人多了解人性,並且以同理心回應:「家姑待你不聞不問,你很是難受。同時家姑對你丈夫非常著緊,對比之下,你覺得她待你太不公平,始終你是她媳婦啊。因為她不當你是家人,你感到失望及欠缺家庭溫暖。」若我有這樣回應的朋友真棒!更重要是他以真誠的態度站在我視點看清問題。因此大家身心受困擾時,請謹慎地選擇傾訴對象。若不,你的情緒越更複雜,而你或是更責怪自己。◇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