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人士表示,日產(Nissan)董事會認為,本田(Honda)提出的兩家汽車製造商合併的條件不可接受,儘管此刻日產的業務正搖搖欲墜,股價下跌。
日產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尚未做出任何決定,相反,正在討論的一個方案是取消其與本田在12月達成的合併意向協議。兩家汽車製造商均表示,談判仍在繼續,計劃在2月中旬宣布發展方向。
如果合併成功,並將三菱汽車(Mitsubishi Motors,其最大股東是日產)包括在內,本田和日產的合併將創造全球第三大汽車製造商(按汽車銷量計算)。去年,本田和日產在美國的銷量超過230萬輛,兩家公司都躋身美國汽車品牌第一梯隊。
「誰是老大」
兩家日本汽車製造商12月23日曾表示,計劃合併為一個架構,其中本田和日產將成為單一控股公司的子公司。
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最近幾天,本田提出將日產變為本田子公司,而不是最初計劃中的平等結構,但日產認為新提案不可接受,並將拒絕該提案。
周三(2月5日)下午,東京證券交易所暫停交易,日產汽車股價下跌4.9%,收盤後恢復交易。本田汽車股價上漲8.2%。股價變動反映出投資者認為,如果合併成功,日產汽車將更可能從中受益。
如果合併計劃失敗,日產汽車將面臨更大的壓力,需要向貸款人、員工和客戶保證,它有能力在與美國和中國的激烈競爭中生存下去。日產在這兩個市場都節節敗退。
日產在11月表示,將裁員9000人,並將工廠產能削減五分之一,以削減成本。
最初的合併計劃曾引起一些質疑,部份原因是本田和日產的企業文化不同。本田領導者通常是工程師,日產則青睞東京大學畢業生,其高層職位往往由銷售主管擔任。
這兩家汽車製造商都嚴重依賴美國消費者,生產美國人喜歡的汽車。他們都曾表示,將通過採用通用汽車設計和共同採購零部件來節省成本,但並未詳細說明合併後的公司將如何精簡其在美國的業務。
在宣布潛在交易的新聞發布會上,本田行政總裁在回答日產作為其合作夥伴具有哪些吸引力時含糊其辭,只是談到日產作為汽車製造商的悠久歷史。
日產汽車面臨的問題導致其市值不及本田的五分之一。兩家公司的市值總和相當於610億美元。
大坂證券(Okasan Securities)首席策略師松本史郎(Fumio Matsumoto)表示,「日產汽車天真地以為他們可以平起平坐地合作。你想合作,最好先明確誰是老大。」
困境
松本說,鑒於開發人工智能自動駕駛汽車和電動汽車技術成本高昂,日產可能會繼續努力整頓業務並尋找合作夥伴。他表示,如果與本田的談判最終破裂,日產可能會尋求外國合作夥伴,因為日本沒有其他明顯的候選者。
晨星(Morningstar)分析師文森特‧孫(Vincent Sun)表示,日產的問題在於缺乏引人注目的電動汽車產品,此外,與其他日本汽車製造商相比,對墨西哥的依賴更大。與本田一樣,日產在墨西哥設有工廠,生產出口到美國的汽車,但是如果特朗普總統重新對墨西哥製造的商品徵收關稅,這些汽車可能會受到影響。
去年,日產在墨西哥生產的汽車數量超過其它任何國家,中國和日本緊隨其後。
據《日經新聞》(Nikkei)1月29日報道,因為銷售疲弱,日產計劃削減25%的美國產能,已向美國三家工廠的員工發出工齡買斷的通知。
日產在田納西州士麥那(Smyrna)、密西西比州坎頓(Canton)的汽車組裝廠,以及在田納西州德克德(Decherd)的引擎廠的員工已收到了通知。此次買斷將於3月開始,適用於計時工。這三家工廠目前共有12,400名員工。日產預計最多可能裁減1,500個工作職位,但目前尚不清楚有多少員工接受這項自願性裁員方案。
抗衡比亞迪
另據彭博社去年12月25日報道,當天公布的銷售數據顯示,本田和日產的潛在合併可能為這兩家日本車企帶來與中企比亞迪(BYD)抗衡所需的規模。
去年前11個月,本田在全球銷售了343萬輛汽車;日產銷量略高於300萬輛。同期中國競爭對手比亞迪售出了376萬輛汽車。這表明,如果日產和本田聯手,就有可能與比亞迪抗衡。
本田和日產很難單獨與中國本土汽車製造商抗衡。本田去年11月份在中國的銷量與2023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8%,產量同比下滑了38%;而日產去年11月在中國的銷量下降15.1%,產量同比下降26%。
(本文參考了《華爾街日報》的報道)#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