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前後,北京的蕭條成為一個焦點話題,有「北漂」歷數北京的十大變化,也有老北京感嘆「沒有年味,沒有人氣」。專家分析認為,北京蕭條的兩大主要原因是經濟下行和人口減少。

網曝北京的蕭條

近日,一篇原創文章《北京肉眼可見的蕭條了》在網上流傳,引發網民共鳴。文章記錄了作者在一天中午,坐988路巴士去位於望京村的國家稅務局,沿途經過朝陽公園、酒仙橋、望京的所見。作者說,是想「慢下來,看一看我身邊的生活」。

文章說,冬日的北方自帶蕭條,千篇一律的招牌讓人分不清東南西北,北京越來越像個縣城了。

一路上,使館區客流稀少,長期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外國人減少了超過40%,這一大群消費的主力沒了,相應的商圈也萎縮了;酒仙橋的城鄉結合部,幾十年間沒甚麼變化,很多老房子都掉渣了還在居住,反倒成了煙火氣最旺的地方;頤堤崗和萬紅路,福士汽車搬家前的輝煌不再,像個落滿灰的煙灰缸。

望京村看上去馬路空,餐廳空,連空氣都空,連個鳥都沒有,卻矗立著各種未來世界的建築物,高聳入雲。工作日的大中午,連出來吃飯放風的互聯網虛擬人都沒幾個。

去年的2024年5月,阿里巴巴北京總部園區投入使用,1.9萬阿里人從望京離開;2024年底,默默在望京的約1,000位員工也搬離望京。此外,熊貓直播、美麗說等眾多公司也已先後選擇離開。

互聯網公司的離開帶走最具活力的25—35歲年輕人,不過也可能這些人去年都被裁了。

作者在文章中說,最後他來到了豪華的辦稅大廳,不過,發現「實際上連辦稅大廳人都少了!」

去年1月,也有關於北京蕭條的網文傳出,網民在北京王府井大街拍攝的影片顯示,昔日摩肩擦踵的王府井行人專用區上人流稀疏,東安市場、百貨大樓門可羅雀。但該文很快被刪除。

在網絡上,很多網民認為,北京蕭條是不爭的事實。網民紛紛表示,「望京東就上下班時間堵,其它時間看不見人。塞車主要是高峰期,要上班沒辦法,經濟好不好要看消費的人群,飯店商場都門可羅雀,大形勢肯定好不了。」

「2015年起就下滑了。」「很明顯的體感是差不多18年,那時候就開始有巨頭企業撤離中國(因為貿易戰)。」

「高樓大廈不養人,只養鋼筋水泥。」「驅低成功了,早市都拆了。」「江湖的時代過去了,從此沒有人來人往繁花似錦,只存冷寂蕭條。」「哪裏不蕭條?」「確實,我在上海工作過10年,北京11年,京滬這幾年都慢慢涼了。」

北京生活十大變化

網絡上,一位在北京生活了28年的「北漂」跟網民分享他盤點的北京十大見聞:

第一,白領開始帶飯了,在中高檔餐廳都是出差辦事的年輕人,很少有當地的上班族或者是老百姓去消費了。

第二,沒人討論跳槽了,更多人討論的是加班;也沒有人討論放年假了,更多人討論的是公司效益。

第三,樓市場很淡,二手樓基本上賣不動。二手樓成交率抵不上2018年以前的15分之一。

第四,市中心的商業綜合體、商場都關了,沃爾瑪、家樂福超市基本上也都關掉了。

第五,寫字樓租金大部份價錢下調了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有一些地段不好的,只給物業費和電費讓你白用(白送)。

第六,打車很方便、便宜。跟司機聊,大部份司機都是生意不好幹、賠錢的、公司倒閉的,還有一些下崗的,弄個車來開了。

第七,外賣送餐的特別快,說明送外賣的、幹外賣的人太多了。沒地方就業,大部份都弄個車先養家餬口。

第八,每天接的推銷和貸款電話特別多。

第九,北京人過去研究出國遊很熱,現在大部份也就在北京周邊遊,或者是在國內旅遊度假了。

第十,北京的街頭很難看到老外,就算在旅遊旺季,老外也不如前幾年的十分之一。隨著三里屯酒吧的關閉、後海酒吧的停業,基本很難看到老外的身影。

老北京人程先生向《大紀元》記者確認了上述情況。程先生表示,「這可不是一般的裏外遠近,就是市中心都是一樣,外圍更甭提。像王府井大街,那天我去看看,商場裏根本就沒甚麼人,世貿天階也沒人。國內這種經濟狀態真的不是一般人能想像的。」

他介紹說,望京在北京的東北角上,算北京比較早開發的一片商圈,過去是韓國人在那邊居住比較多,現在韓國人基本也都沒了。那兒的外地流動人口也多一些,在那租房子,現在外地人也走了,商店關得也相當多,稀稀拉拉的,所以各方面也都慘澹得很。

「去年的八九月份,我在長安街上等車的工夫,連車都普遍少了。聽說北京可能走了有四百八十萬人。連中關村那現在也沒人了,商店關的關,倒的倒,好多大的超市全關掉了。北京地鐵都是一樣,晚上9時人都少極了。」

程先生原來住在城裏(過去的老北京城是二環內),後來把房子賣掉了搬到大興。

他說:「我中午從外邊逛圈市場回來,大街上根本沒人,我現在住的已經在北京外圍了,六環以外了,聽不見一聲旁人炮仗響,沒有一絲一毫過年的那種跡象,直到除夕晚上才有點鞭炮聲。」

他表示,其實很多人早就看到必然走到這一步。「所謂脫鉤斷鏈、東升西降,自己把自己玩死了,活該他自己把自己憋死了。現在不僅年沒年味,人沒人味,菜沒菜味,肉沒肉味,魚沒魚味。去外地旅遊也一樣,普遍人氣都沒了。」

經濟下行和人口減少

獨立撰稿人諸葛明陽向《大紀元》分析表示,北京市的蕭條體現在四環以裏,因為以天安門為中心的政治圈,大的商城,蘇豪區(Soho Area)都在這裏。

北京的蕭條主要有兩大原因:經濟下行和人口減少。當然背後還有多種原因,比如疫情、房地產和製造業爆煲、美國等對中共的圍堵等等。

「第一老齡化,第二人口出生率降低,第三北京還在控制外來人口,這些都是會造成蕭條的原因。比如北京所有的基礎服務行業,包括早點攤,十個有九個半都是外來人口在運作。外來流動人口減少,民生的能力就下降。」

根據中房研協的報告數據,北京市常住人口規模近2,190萬輪動,外來人口佔比已連續9年下降。

伴隨著北京市嚴控人口規模和堅持相對嚴格的落戶政策,外來人口佔北京市常住人口比例於2014年達到峰值39.53%,此後呈持續下降趨勢,至2023年末已降至37.70%。

諸葛明陽認為,北京的蕭條不是孤立的,而是整個中國的一二三線城市全都蕭條了。比如返鄉潮高鐵沒人坐,飛機沒人坐,許多地方大的市場都門口羅雀了。

「人們的消費能力沒有了。大家都沒錢的時候,這個市場就死了。沒錢的概念,不是銀行裏就沒存款了,他可能銀行還有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但是為甚麼他不消費了?他不敢動了,他不知道下一步要發生甚麼?」

原首都師範大學教授李元華在接受《大紀元》採訪也表示,整個社會來講,大家在消費上不敢花錢,越不敢花錢,等於經濟越盤活不了,所有跟花錢有關的自然就顯得蕭條,就是一個大的環境映射。

其實就是生活沒有著落,所有人對未來也不抱希望,也看不到希望,整個社會死氣沉沉的那種感覺。

「有些公司一邊遷一邊在減人,整個大的經濟環境已經肉眼可見的不行了,這是最主要的。這場疫情讓大家看清了中共,很多外資在撤離;民營企業被卡油;像金融、房地產都在爆煲;包括政府債務,現在它沒有能力還。這等於是經濟上全面的崩塌,那就反應在所有人的生活上。」他說。◇

圖為2025年1月28日,黃曆除夕,北京北海公園冷冷清清。(Pedro Pardo/AFP via Getty Images)
圖為2025年1月28日,黃曆除夕,北京北海公園冷冷清清。(Pedro Pardo/AFP via Getty Images)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