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濫用公屋」獎勵計劃上周三(15日)實施,除房委會或房屋署的直接僱員外,任何能提供真實確切資料,令房屋署成功向濫用公屋單位的人士發出遷出通知書的人,會獲提供感謝狀及最高3,000元現金獎勵。有市民批評計劃鼓勵市民互相舉報,增加社會猜忌與分化,甚至有可能浪費政府資源調查相關舉報是否屬實。
本報記者今日(22日)在街頭訪問市民對計劃的意見。從事教育行業、曾經住在公屋的方先生直斥計劃像批鬥,又認為除非大陸政府配合,否則港府難以追查部份公屋居民的資產,因為他們可能不僅在香港有資產,在中國大陸也有資產。例如,從大陸移民來香港的人士可能在大陸擁有田地和房產。
他認為相關問題在過去數十年一直存在,但港府沒有認真處理,現在突然推出舉報計劃,只有3,000元獎勵,實際作用不大,反而會令社會變得不和諧,影響鄰里關係,與政府經常強調「希望香港更和諧」不符。他擔心,有人可能會單憑一些流言而舉報鄰居,浪費很多政府資源和時間去調查舉報是否屬實。
他建議,政府應該改善調查公屋戶資產的方法,例如查看公屋停車場有沒有名貴車輛,而不是依賴鄰居之間的猜忌和舉報。他續指,每個市民都有責任,如果知道有人濫用公屋資源,就算不給錢也應該去舉報,因為公屋資源是用納稅人的錢去運作。每個市民都有責任去維護這些資源,不應該為了3,000元才去舉報。
街坊憂破壞公屋氣氛
在長沙灣元州邨,有受訪街坊形容獎勵計劃雖然有好的一面,但是導致市民互相揭發。他引述有新聞報道,其中一名公屋家庭成員因為到外國讀書而被舉報,該家庭會覺得很冤枉。他同意計劃可以打擊濫用公屋,讓真正有需要的人可以上樓,但同時造成份化,破壞香港及公屋的氣氛。
他表示自己不會因為獎金而舉報鄰居,因為舉報別人、讓人無處可住不是一件好事。他只會關注自己的資產有沒有超過房署規定的門檻,做到奉公守法就可以了,也不會主動了解鄰居的背景、職業和人數。
他建議房署與其發3,000元獎金,不如把資源放在內部,聘請更多人手,加強對公屋住戶進行更徹底調查,而非鼓勵舉報,破壞居住的氛圍,讓人與人之間變得不信任。
目睹他人因留學英國被舉報 網民:感到不舒服
上星期,有網民在社交平台Threads發文聲稱,知道有人在向房署舉報時,未有提供屋主的聯絡資料,只提供一名公屋成員的Instagram賬戶,聲稱他正在英國留學,並要求當局展開調查。帖文隨即引起網上熱議,該名網民認為,雖然濫用公屋資源有錯,舉報計劃直接又有效,但是舉報文化可能造成社會分裂,讓她感到困惑。
該網民又說,認同當局的舉報計劃直接而有效,但其親身經歷讓其感到不舒服。@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