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過去了,迎接的是象徵活力與祥和的小龍年,也就是蛇年。每逢佳節,香港的大街小巷總是洋溢著節日的喜慶氛圍,親友們互致新春祝福,利是文化更是不可或缺的傳統。

利是,作為紅封包裝現金的祝福,不僅象徵新年的美好開端,更是香港人情味的體現。然而,隨著經濟變遷與數碼化發展,這一文化正面臨轉型。

利是金額和經濟變化有關

根據觀察,過去數十年,香港的利是金額與經濟表現有著密切的聯繫。在經濟繁榮的1990年代末與2000年代初,利是金額呈現顯著增長。

然而,當經濟遭遇困境,例如2003年的SARS疫情與2020年的Covid-19疫情,利是金額往往出現縮減。不僅如此,派發對象也更加集中於直系親屬或與自己關係密切的人群。

儘管當前經濟增長放緩,但根據香港人力資源管理學會2024年10月的薪酬調查,香港僱員平均加薪3.2%,而大灣區則為4.8%。超過六成香港企業及三成大灣區企業計劃加薪,平均加幅分別為3.6%及4.7%。調查顯示市民對薪酬調整的預期改善,暗示今年的利是金額可能回升,尤其對收入穩定的家庭更具利好。

然而,對於某些行業,特別是餐飲業和金融業,在香港經濟下行期間備受打擊,餐飲業因租金壓力與消費疲弱,導致許多小型餐廳結業,影響食品供應鏈等相關行業;金融業則面臨裁員潮、市場信心不足及投資活動減弱的挑戰。

收入不穩定使部份行業從業人員面臨壓力,進而影響利是文化。部份市民或會縮減利是金額,或以小額10元或20元的「心意利是」代替慣例。

數碼支付的變革

隨著數碼科技的快速發展,香港的利是文化也經歷了變革。自2014年電子支付系統普及以來,電子利是成為了新興風尚,尤其在疫情期間,電子支付成為避免接觸的安全選擇。

以「Pay Me」為代表的App成為了香港主要的電子支付方式之一,尤其在朋友間的轉賬中非常普及,逐漸取代了現金的使用。儘管「八達通」和「Apple Pay」也有一定的使用率,但大多數本土香港人不太使用像Alipay等來自大陸的支付工具。

透過手機應用程式,利是金額可以快速直接轉賬至對方賬戶,既方便又快捷。然而,中國人講究「見面三分情」,面對面派發利是所帶來的情感交流,以及現金利是的實物性質,讓人更能感受到其中的心意與份量,都是電子利是無法取代的。

現金利是的意義

儘管電子支付的興起逐漸改變香港人的消費與生活習慣,但作為傳統貨幣交易的一部份,現金讓市民能夠實際衡量自己的財力,避免因過度依賴電子支付而忽略財務狀況。

此外,相比電子支付可能存在的賬戶被盜或交易出錯等風險,現金利是更加直觀,無需依賴科技工具,適合長輩及不熟悉數碼技術的人士使用。因此,即使在數碼化浪潮中,現金依然保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

無論經濟環境或支付方式如何變化,利是文化深深植根於香港人的生活中,承載著祝福與期待。經濟起伏雖然可能影響派發金額,但這份傳統的價值在於傳遞心意與正能量,而非金額大小。在新的一年裏,透過智慧應對財務壓力,市民既能維持傳統,也能為家庭與社會帶來更多歡樂與希望。@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