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究人員發現,人們常吃的多種海鮮中含有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又稱微塑膠),威脅人體健康。這使得無所不在的塑膠微粒污染又增加了新的證據。

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的公立研究型大學波特蘭州立大學(Portland State University)在新聞稿中指出,該校所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從衣服、包裝袋和其它塑膠製品上脫落的塑膠微粒會殘留在人們吃的海鮮中,這凸顯減少塑膠微粒污染的技術和策略有其必要性。

在這項研究中,該校研究人員檢視了從俄勒岡州海岸或該州市場中取得的182個海鮮樣本。這些海鮮都是該地區常見的漁獲。

結果發現,只有兩條魚(一條鱈魚和一條鯡魚)的可食用組織切片樣本中沒有可疑塑膠微粒。

其餘樣本,包括石斑魚、鱈魚、切努克三文魚(Chinook salmon)、太平洋鯡魚(Pacific herring)、太平洋七鰓鰻(Pacific lamprey)和粉紅蝦等海鮮都含有「人工微粒」,其中包括被認為是染色棉纖維、紙張和紙板中的纖維素以及微小的塑膠碎片。

俄勒岡州立大學(Oregon State University)農業科學學院的副教授暨生態毒理學家布蘭德(Susanne Brander)在她的實驗室中協助分析和驗證這些樣本。

這項研究結果提供了證據,可以證明俄勒岡州海洋和淡水物種的可食用組織中廣泛存在塑膠微粒。

主導這項研究的波特蘭州立大學環境科學與管理教授格拉內克(Elise Granek)說:「我們發現,我們取樣的較小生物體似乎攝取了比較多人為的、無營養的微粒,例如吃浮游動物等較小食物的蝦子和鯡魚之類的小魚。」

她說,其它研究發現,浮游動物聚集的區域存在高濃度的塑膠微粒。這些微粒可能與浮游動物很像,因此會被以浮游動物為食的動物攝入。

布蘭德說:「非常令人擔憂的是,微纖維似乎從腸道轉移到肌肉等其它組織。這對其它生物體有廣泛的影響,可能也包括人類。」

先前有研究表明,吃比較多海鮮的人,體內往往有比較多的塑膠微粒,尤其是那些食用生蠔或貽貝等雙殼綱動物的人。至於這些塑膠微粒在體內停留多久以及它們對人類健康的影響,研究人員目前尚不清楚,有待進一步研究。

布蘭德與她的同事並不是主張人們不要吃海鮮,但重要的是,消費者與科學家應該知道塑膠微粒曝露在環境中的程度。這些污染物已存在於空氣、水中以及海鮮以外的許多飲食中,可謂無所不在。

格拉內克說:「如果我們處理和使用會釋放塑膠微粒的產品,這些塑膠微粒就會進入環境,並被我們吃的東西(如魚類)吸收。我們排放到環境中的東西最終又回到了我們的餐盤裏。」

有鑒於此,格拉內克的研究團隊開始尋求解決方案。她說,除了繼續努力了解塑膠微粒對動物的影響之外,他們也在進行實驗,以測試減少塑膠微粒進入海洋生態系統的有效解決方案。

但研究人員在研究報告中提到,他們一致認為,阻止塑膠微粒進入環境的唯一有效方法是停止生產塑膠產品。

上述研究成果發表在《毒理學前沿》(Frontiers in Toxicology)期刊上。◇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