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憶蓮在2025年「東方衛視」跨年節目亮相,唱了一連串金曲,包括《傷痕》、《鏗鏘玫瑰》、《至少還有你》等。每首歌開唱前,電視畫面例必展示歌曲資訊,包括作曲者、填詞者等人的名字,結果有觀眾發現:《至少還有你》填詞一欄居然顯示為「林建华」,而非眾所周知的林夕。
又是東方衛視這個慣犯。
2020年初,東方衛視播放跨年節目,有大陸藝人選唱林夕填詞、張國榮原唱的《我》,螢光幕展示的詞人名字,叫「佚名」。記得當年這件事一發生,馬上鬧得沸沸揚揚,背後原因,大家當然心中有數——林夕是因為支持2019香港抗爭而被中共封殺。
諷刺的是,「佚名」這名字因此不脛而走,魔幻地成了林夕另一個著名「筆名」,用一次就得報廢。之後如何迴避呢?2023年,計劃在廣州開演唱會的陳奕迅把歌單呈交中共官方審查時,有人刻意將「林夕」隱去,改成其他填詞人的名字,例如《K歌之王》和《你給我聽好》改為林若寧、《十年》改為黃偉文、《當這地球沒有花》改為林寶等。很多人都認為,這樣張冠李戴比「佚名」更不道德。
於是,就有了現在東方衛視的第三次「革名」。大家早已知道「佚名」是林夕了,用不得,改成林若寧、黃偉文又太離譜,何不乾脆給他起個新名呢?「林建华」就這樣應運而生了,跟「梅建国」可謂天生一對。
我前年已評論過,中国法律理論上也保護作品的「人格權」、「署名權」。但看看東方衛視,它屢次公然踐踏原創者的權益,說好的「以法治國」呢?這樣過份的事,就連微博網民也看不過眼,有人說:「要是再過幾年把百度百科上作詞人的名字都改了,那就真歲月史書了。可能這也是一種目的吧。」
「歲月史書」是中国網絡用語,出自動畫片《成龍歷險記》。據網上資料所說,它是一種可改寫歷史的神奇道具,只要在「歲月史書」寫下過去或現在的事情,歷史都會被改寫。這個可能的確不能排除。今天的掩耳盜鈴,過不了幾年,可能就弄假成真,像「六四」。
不過話說回來,東方衛視可能良心未泯,所以名字怎樣改也好,至少還有「林」。當然大家都知道,林夕根本不姓林,而是姓梁,以林為姓,據他多年前訪問所說,只是向他欣賞的詞人林振強致敬。說到這裏,不禁想起幾年前,我曾跟林夕提及香港詞壇一個玄妙現象。
香港粵語流行曲興起後,第一期最頂尖的詞人,名字都恰巧有「水」,即黃霑、鄭國江、盧國沾,然後又出了潘源良、潘偉源;至於繼「水」而起的第二代詞人,都是名字剛好有「林」的人,如林振強、林敏聰、林夕等。
黃霑等人成名的時代,正值六運(1964-1983),當令的是六白金星。也許是金生水,故有「水」的人都表現出汪洋恣肆的才情,發而為時代之聲。然後,上一代的「水」生旺了「木」,「林」字輩便乘時而起。1984年開始的廿年,是七運,七赤金星當令,這時候的金是柔金,可雕琢木材,所以林振強、林夕的詞都越趨精巧,沒黃霑那麼「大氣磅礴」了。
然後呢,當然是「木生火」。「林夕」這個無心插柳起的名字,後面的「夕」即夕陽,不就是一個火象嗎?「文彩」是離卦,而林夕本名又叫「偉文」,難怪可以橫跨幾個世代。至於詞壇的另一個「偉文」,從這個角度看,自然也是乘「火」而起;加上五行「火生土」,「黃」為土象,可知又是一個跨世代的名字。
以上所說,當然只是「業餘神棍」的胡思亂想,各位請勿認真。只記得當年林夕聽了,好像問了我一句:「這個時代的填詞人,應該用甚麼名字才會紅呢?」我答:「既然旺土,不如索性叫土地公吧!」
下次東方衛視如果要找其他名字,歡迎參考我的意見。
相關文章:
從「佚名」到「易名」
2023年06月19日
https://www.patreon.com/posts/84734648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