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踏入尾聲,工業傷亡權益會今日(23日)舉行記者會,回顧職業安全狀況。根據勞工處數字,截至12月18日,各行各業共有75宗致命意外。工權會今年亦跟進了大約40宗猝死個案,比去年的21宗上升近一倍。工權會批評工傷案件判決過輕,未能完全反映意外的嚴重性,促請法庭嚴懲相關僱主。

勞工處數據顯示,建築業、運輸及倉庫業為致命工業意外重災區。截至今年12月18日,在21宗致命工業意外中,12宗來自建造業,6宗來自運輸、倉庫、郵政及速遞服務業。職業死亡數字由2020的234宗上升至2021年至2022年的260多宗水平,再上升至去年的286宗。

工權會統計顯示,截至12月22日,香港各行各業共有75宗職業死亡個案,包括自僱人士和僱員個案。機場三跑工程方面,在2016年施工起至今造成至少17宗工業意外,最少3人死亡,16人受傷。

今年棚架倒塌或物件從高處墜下意外仍然十分普遍,在19宗棚架意外中,便有12宗為致命意外。記者會上亦特別提及4宗工人在受傷或昏迷後,延誤送院不治個案,包括3月2日,新界西堆填區一個地盤,一名男工昏迷7小時後才被發現;7月26日,一名藝術館保安在工作期間昏迷,半小時後才被發現;10月10日,落馬洲一個貨櫃車司機昏迷在貨車上7小時後才被發現;12月17日,石崗軍營一名油漆工失蹤,昏迷一段時間後才在一間平房頂部被發現。

外勞方面,工權會今年記錄及處理了8宗輸入外勞的工傷事故,包括2死、4重傷及1受傷。由於涉及非法勞工問題,工權會相信仍有不少瞞報情況,真實工傷數字恐怕更多,呼籲政府在考慮輸入外勞的同時,也需確保聘用單位能為外勞提供足夠的安全教育。

猝死個案方面,工權會今年跟進了大約40宗猝死個案,比上年跟進的21宗上升近一倍。大多數的死因都是與冠狀動脈疾病有關。雖然政府修訂了《預防工作時中暑指引》,但是工權會早前調查發現,不少前線工作的管理者大多都沒有按照《指引》安排員工休息時間,《指引》名存實亡。

倡提高罰則、加強培訓

截至10月底,勞工處就《職業安全及職業健康法例》提出4,717宗檢控,被定罪的傳票總數為3,511張,平均罰款僅8,744元。工權會認為罰則過輕,欠缺阻嚇性,亦未能反映工業意外的嚴重性,促請法庭對造成嚴重後果的個案判處較重的刑罰,包括監禁,以保障工人生命安全。

工權會總幹事蕭倩文亦促請政府及業界加強職業安全意識,並檢討現行安全培訓制度。她指出,現時平安咭課程只有7.5小時培訓,不足以讓工人建立安全意識。另外,許多工種如升降台操作,並不需要領牌,令操作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參差。工權會建議政府參考外國經驗,立法規定操作人員必須接受相關培訓及考取牌照。工權會呼籲政府、僱主及僱員三方共同努力,加強職安健意識,減少工業意外發生。@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