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團體研究發現,近三成(29.9%)受訪在職青年,焦慮或抑鬱困擾程度處於中度或以上。另外, 只有28.2%受訪在職青年在過去兩年曾就情緒困擾尋求身邊人或專業人士的幫助,而男性的求助率比女性低。調查亦發現,逾半受訪者受香港政治氣氛困擾。
MWYO青年辦公室與香港菁英會和黃俊碩立法會議員辦事處,及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在5至6月以網上問卷訪問401名18至34歲的在職青年,其後與11名在職青年、3名精神健康相關非政府機構代表和3名僱主代表(人事部主管),進行深入訪談。
研究透過病人健康狀況問卷4(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for Depression and Anxiety)量表,評估受訪職青的焦慮和抑鬱水平,發現29.9%受訪職青,處於中度或以上的焦慮或抑鬱困擾程度(在12分中達到6分或以上),其中達嚴重水平(9分或以上)的超過一成半(15.2%)。
三成半人常超負荷工作 逾半受香港政治氣氛困擾
過去兩星期受工作壓力影響的頻密程度方面,有約兩至三成半受訪者表示,不同的壓力來源幾乎每日或佔一半以上的日子均出現,依次為須超負荷工作(34.6%)、難以平衡工作與家庭生活(27.3%),及人際關係不協調(18.1%)。
受訪者中,工作以外的因素造成的困擾較大的,包括個人財政狀況(63.4%)、香港政治氣氛(54.2%)和居住環境或置業考慮(50.3%)。其餘為進修或考取專業資格(42.9%)、照顧家人的責任(42.2%),及人際關係(如伴侶和家人)(37.1%)。
人際關係影響大
在對焦慮或抑鬱困擾程度影響較大和中等的因素中,共有3項與人際關係相關。精神健康素養下,人際支持達標(在4分滿分中取得3分或以上)的,較不達標的焦慮和抑鬱程度會較低;在工作中越常面對人際關係不協調,及在日常生活中面對人際關係所導致的壓力越大,其焦慮和抑鬱程度會較高。另外,若受訪職青越常在工作和生活中面對人際衝突,且缺乏他人支持,其焦慮和抑鬱水平較高。
另一方面,在評估精神健康素養方面,只有47.8%的受訪職青達標。逾五成(51.3%)受訪職青在心理健康素養知識方面達標,但他們對個別題目,如自殺預防和情緒對身心影響的理解,則相對較弱。
至於意識方面,接近所有青年(96.4%)均達標,機構認為反映他們明白精神健康的重要性。
行為方面,透過評估他們是否具備4項情緒技巧,絕大多數受訪職青至少掌握一項情緒技巧,但機構發現他們在個別技巧上有提升空間,其中人際支持和認知重估(反思自己的思想並作出調整)只有少數青年達標;至於情緒察覺(了解自己情緒變化和誘因)和分散注意力的達標比率相對較高。
近七成(69.0%)受訪職青表示,曾接觸精神健康資訊,他們普遍透過社交媒體接觸精神健康資訊,包括政府或非政府機構的專頁,及由專業人士自行開設的專頁了解相關資訊。
遇情緒困擾 大部份青年無求助 男性求助比率低
受訪職青中,只有28.2%在過去兩年,曾就情緒困擾尋求身邊人或專業人士的幫助。男性(17.9%)曾求助的比率,亦較女性(39.2%)低。
機構表示,過往的研究也指出男性可能因為文化或社會因素較少求助,而如果情緒困擾(尤其是抑鬱)已令他們感到十分無助和消極,會導致他們不願尋求支援,社會有必要進一步了解阻礙他們求助的因素。
至於曾求助的受訪職青,最主要的求助對象均為身邊的人(包括朋友、家人和同事/上司),其中又傾向以和年齡相若的朋友訴苦為主,因為朋友較理解他們的想法。他們亦認為,專業的求助渠道只是較嚴重的情緒困擾人士才需要使用,因此曾向求助熱線,甚至專業人士(如精神科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求助的相對較少。
倡助僱主建立精神健康友善工作間
機構建議醫衞局和諮詢委員會,應加強公眾教育及在職青年的精神健康素養培訓,推廣實用的精神健康自助或互助方法,並協助僱主建立精神健康友善工作間。
另外,機構主張資助在職青年接受精神健康支援,及加強跨界別和跨專業合作,解決不同機構之間,提供精神健康服務方面的資料不互通和缺乏協調的問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