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新界鄉村,仍能找到不少昔日私塾(卜卜齋)的遺跡,為早期提供基礎教育的場所,有許多私塾都是由族人的祠堂借用空間以教學。在英國接管新界的1898年前,有近500所「卜卜齋」,可見私塾教育的盛行。位於沙頭角上禾坑村鏡蓉書屋,是少數專為教學用途而建的書室,清初建立的鏡蓉書屋,曾於乾隆年間進行大規模擴建,「鏡蓉書屋」四字於同治壬申年(1872年)由李培元所提。
書屋「鏡蓉」二字實際蘊含著一個流傳千古的民間預言故事「人鏡芙蓉」,。據《太平廣記‧定數》記載,唐代宰相李固言,曾於唐憲宗元和六年(公曆811年)考試落榜到蜀地(四川一帶)遊覽,遇到一位老婦人,對他說:「郎君明年芙蓉鏡下及第(科舉中試)。」第二年果然考中狀元,詩賦中有「人鏡芙蓉」的題目。後世就以「人鏡芙蓉」作為祝福學子的用語。
鏡蓉書屋由沙頭角禾坑村李氏族人所興建。李族為客家人,遠祖於宋朝末年(13世紀初)定居福建。部份族人其後移居廣東,至1680年代後期,李德華及妻子權能遷徙自新安縣(後稱保安縣),在沙頭角禾坑立村。
鏡蓉書屋的用途百年間均用於教育,清代是科舉學堂,出過多名秀才,區內知名學者李培元的學生李長春,曾獲得廣州學府秀才第一名。科舉制度於1905年廢除後,則改作鄉村小學,繼續為區內提供教育服務, 後來在書屋旁再擴建一所學校,直至1986年停用。
因書屋從建造起就是作為教育用途,構造較為簡單,只有兩進廳堂和閣樓,下層房間是課室和老師休息室,閣樓則供寄宿生住宿。書屋呈長方形,外牆用青磚砌築,屋內用未經燒製的泥磚和夯土作間隔,中間為天井。鏡蓉書屋於1991年4月26日被列為古蹟。@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