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謀杜斷」說的是唐朝宰相房玄齡和杜如晦,他們皆是望族之後,才氣縱橫,憑藉自己傑出的智慧與才幹成為唐太宗的得力助手。更為可貴的是,此二人懷珠抱玉,為國為民,互不猜疑妒嫉,默契配合,共同為唐朝的興盛立下汗馬功勞,最終成就了千古美名。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秦王李世民創立文學館,招集了很多人才,號稱「秦王府十八學士」,房玄齡、杜如晦亦在其中。

他們二人跟隨李世民出征,房玄齡能詩善文,掌管文牘,軍書奏章,他經常代替李世民入宮,高祖感歎道:「玄齡為我兒奏事,雖然遠隔千里,卻好像與世民面談一樣」;杜如晦善於分析決斷,參贊軍事,非常迅速。此二人出謀劃策、運籌帷幄,深得李世民的讚賞和信任。

李世民每次打敗敵軍、攻破城池,眾將領競求珍玩,房玄齡卻收羅人才,充實幕府,將領中勇敢而又有謀略的,房玄齡就與他結交,以讓他效力李世民。李世民平定長安以後,唐高祖為了分散李世民的勢力,把秦王府中很多官員都調往外地,其中包括杜如晦。房玄齡向李世民進言道:「杜如晦是一個輔佐帝王的人才,如果想經營四方,非此人莫屬。」李世民於是急忙將杜如晦調回秦王府。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是范蠡留下的名句,歷朝的功臣良將被誅殺的不少。然而唐太宗是一位仁德皇帝,禮賢愛才,他登上皇位後,功臣多得以善終。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房玄齡和杜如晦分別被任命為左、右僕射,太宗任人唯賢,用人不疑,給予二人充份的信任與權力。

千里馬遇上了伯樂,房、杜二人盡職盡責、齊心協力為國操勞。他們並沒有居功自傲、專權跋扈、忘乎所以,而是禮賢下士,廣招人才,使朝中人才濟濟,言路暢通,使得當時唐朝的政治、經濟、農業、宗教、文化等諸多方面都得到了大力發展。

為了建立一個繁榮穩定的社會,使百姓安居樂業,房、杜二人以隋朝制度為基礎,綜合歷朝成果與教訓,制定了較為完善的唐朝典章制度,廢除了許多嚴酷的法令,利國惠民,為開創貞觀盛世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為唐朝的繁榮昌盛立下了不朽功勛。

房玄齡通曉政事,又有文才,辦理公務謹慎小心,運用律法公正,對人寬厚豁達。每次太宗與房玄齡議事,總是讓杜如晦決斷,等杜如晦來了,最後還是採用房玄齡的計策,這都是因為房玄齡善於謀劃,杜如晦善於決斷,此二人默契配合,相得益彰,再加上英明果敢的太宗,真是珠聯璧合。

《凌煙閣功臣圖》之房玄齡。(公有領域)
《凌煙閣功臣圖》之房玄齡。(公有領域)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杜如晦病重,太宗派太子前去問候,後又親自前去探望。後杜如晦終因病重而去世,年僅四十六歲。太宗悲痛不已,有好東西,總是會想起杜如晦,賜其家人。過了很久,說起杜如晦,太宗仍然淚流滿面、甚是懷念。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房玄齡病重,太宗召他去玉華宮,讓其入殿時坐轎,到皇帝御座旁再下來,太宗將他留在宮中療養。後房玄齡因病去世,太宗更是悲痛不已。城陽公主嫁給了杜如晦次子杜荷,高陽公主嫁給了房玄齡之子房遺愛。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為了紀念和他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功臣,修建了凌煙閣,陳列由閻本立所畫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並經常前往懷舊,房玄齡、杜如晦亦位列其中。

《凌煙閣功臣圖》之杜如晦。(公有領域)
《凌煙閣功臣圖》之杜如晦。(公有領域)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

(轉自正見網)

(點閱【經典歷史故事】系列文章。)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