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齡是唐初名相,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他善於謀略,運籌帷幄,輔佐太宗二十二年,知無不為,竭盡全力。
幼時聰明 博覽經史
房喬,字玄齡,是齊州臨淄縣(今山東臨淄)人。父親房彥謙,喜好讀書,通讀《五經》,任隋朝涇陽縣令。
房玄齡幼時聰明,博覽經史,工於隸書和草書,善寫文章,曾跟隨父親到京城。當時天下安寧,大家都認為隋朝的國運會很長久。房玄齡避開左右隨從,對父親說:「隋朝皇帝本無功德,只會迷惑黎民百姓,不為後代做長遠打算。他混淆嫡親和庶出,讓他們互相爭奪,皇太子與諸王,又競相奢侈,早晚會引起互相殘殺,依靠他們,不足以保全家國。現在天下雖然清平,但其滅亡,卻指日可待。」父親聽後,大吃一驚,從此對他另眼相看。
房玄齡十八歲時,本州舉薦他應進士考,及第後被授羽騎尉。吏部侍郎高孝基,一向被認為有知人之明,見到房玄齡後深加讚歎,對裴矩說:「我見過的人多了,還從未見到像這位郎君那樣的人。他將來必成大器,但恨我看不到他功成名就。他會位高凌雲。」
父親久病,歷百餘日,房玄齡盡心侍奉藥物膳食,一直沒有脫衣睡覺。父親去世後,五天不吃不喝。後來房玄齡被任命為隰城縣尉。唐高祖舉義旗入關,太宗向渭北拓地時,房玄齡驅馬前往軍營謁見。太宗一見房玄齡,就如舊相識一般,任他為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房玄齡既然已遇知己,就竭盡全力,知無不為。每當討平寇賊時,眾人都競相蒐求珍玩,唯獨房玄齡先去網羅人才,送到太宗幕府。遇有猛將謀臣,他就暗中與他們交結,使他們能各盡死力。
運籌幃幄 安定國家
不久,太子李建成見太宗功德比他更盛,產生猜忌。太宗曾到李建成住所吃飯,中毒而歸。幕府中人十分震驚,但又無計可施。房玄齡對長孫無忌說:「現在怨仇已成,禍亂將發,天下人心恐慌,各懷異志。災變一作,大亂必起。不但禍及幕府,還會傾覆國家。在此關頭,怎能不再三深思呢!我要勸說秦王採取周公平定管叔、蔡叔相似行動,安定皇室與國家,來盡一份孝養的禮節。古人曾經說過:『治理國家的人不能顧及小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比家國淪亡、身敗名裂不是要好得多嗎?」長孫無忌說:「我也早有這種打算,一直沒敢披露出來。您現在所說的,與我的看法深深相合。」長孫無忌於是入見太宗獻策。
太宗召來房玄齡對他說:「危險的徵兆,已現出跡象,應該怎麼辦呢?」房玄齡回答說:「國家遭逢患難,古今沒甚麼不同,不是英明的聖人,不能平定它。大王功配天地,符合君臨臣民的預兆,自有神助。」
房玄齡在秦王府十餘年,經常掌管文書。每當撰寫奏章時,他駐足路邊,一揮而就,行文簡潔、道理充份,不打任何草稿。高祖曾對侍臣們說:「此人深知事理,完全可以委任。每當他為我兒向我陳述事情,都能理會我心,使千里之外,與我兒就像對面談話一樣。」
李建成將要變亂,太宗命令長孫無忌,召來房玄齡和杜如晦,讓他們穿上道士服裝,悄悄帶他們入府閣議事。後來李世民入東宮,成為皇太子。旋即主掌朝政,號為貞觀。
貞觀元年,唐太宗論功行賞,以房玄齡和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為第一。房玄齡進爵邢國公。太宗因此對諸位功臣說:「朕獎勵你們的功勳,給你們劃定封邑,恐怕未能全都恰當。現在允許你們各自發表意見。」
太宗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進言說:「高祖剛舉義旗,臣就率先領兵趕到。現在房玄齡、杜如晦等文官功居第一,臣有些不服。」太宗說:「義旗初舉,人人有心追隨,叔父雖然率兵前來,但不曾身經戰陣。山東沒有平定時,叔父受命出征,竇建德南侵,叔父全軍覆沒,到劉黑闥叛亂,叔父才隨軍破敵。現在論功行賞,房玄齡等有運籌幃幄、安定國家的功勞。當年漢相蕭何,雖然沒有征戰的功勞,但他指揮謀劃,助人成事,因此能功居第一。叔父是皇家至親,對你的確沒甚麼吝惜,但朕又不可因此私情,讓你與功臣接受同等的賞賜。」
起初,將軍丘師利等都居功自傲,甚至有時挽袖指天、以手畫地,陳說怨憤。等見到淮安王李神通被太宗駁得理屈詞窮後,他們自己互相議論說:「陛下賞賜極為公正,不徇私情,我輩怎能妄加陳述呢?」
總管百官事務 虔誠恭謹
貞觀三年,房玄齡被任命為太子太師。他堅辭不肯接受,改任代理太子詹事、兼禮部尚書。第二年,代替長孫無忌任尚書左僕射,改封爵為魏國公,並監修國史。房玄齡既已總管百官事務,就虔誠恭謹、日夜操勞,不讓一事處理不當。他聽到別人的長處,就像自己有長處那樣高興。他精通吏事、注意文辭、審定法令、意在寬平。不以完美的標準取人,也不以自己的長處來衡量別人,隨才錄用,不拘貴賤,當時人稱為良相。
貞觀十三年,房玄齡官為太子太師。房玄齡再三上表請求解除僕射職務,太宗下詔書回報說:「選用賢能的根本,在於無私;侍奉君上的道義,貴在當仁不讓。列聖所以能弘揚風化,賢臣所以能協力同心。忠貞莊重、誠信賢明,為我草創霸業,助成帝道。執掌尚書省,使百政通和;輔佐皇太子,實眾望所歸。但是你忘記了那些大事,拘於這點小節,雖然恭敬完成教諭事務,卻要辭去宰相職位,這難道就是說的輔佐朕共同安定天下嗎?」房玄齡於是帶本官就任太子太師。當時皇太子要行拜師禮,已備好儀仗等待。房玄齡深加謙退,不敢進見,於是回家去了。有見識的人都推崇他的謙讓精神。
房玄齡認為自己居宰相位十五年,女兒是韓王妃子、兒子房遺愛娶高陽公主,實在是極為顯貴,於是頻繁上表,請求辭去職位。太宗下詔寬慰,但並不批准。十六年,又與高士廉等人一起撰成《文思博要》,賞賜豐厚。拜官司空,仍然總掌朝政,依然監修國史。玄齡上表辭讓,太宗派遣使節對他說:「過去留侯張良讓位、竇融辭去富貴,都是自己懼怕功名太盛,知道進、能夠退,善察時勢、及時止步的,所以前代人加以讚美。你也想追隨往日賢哲,實在應當嘉獎。然而國家任用你已久,一旦突然失去良相,就如同失去雙手一般。你若體力不衰,就不要再辭讓了。」房玄齡於是停止了推讓。
貞觀十八年,房玄齡和長孫無忌等人的像,被畫在凌煙閣上。讚詞說:「才兼藻翰,思入機神。當官勵節,奉上忘身。」
太宗親自出征遼東,命房玄齡在京城留守,手寫詔書:「你擔當著蕭何那樣的職任,朕就沒有西顧之憂了。」◇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