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拾年人事幾番新」,不過在荔枝窩復育的事情上,村長曾偉業就不以為然,他認為荔枝窩的「拾年人事」只有「少少新」而已。

有數百年歷史的沙頭角客家村落荔枝窩,村前東、西門兩座牌樓近期的復修工程竣工,10月26日舉行了揭幕儀式,邀請一眾嘉賓主持揭幕。對於東、西門牌樓的復修工程,曾村長說:「不打開(牌樓內部)就不知道內裏有不安全的結構,復修將結構穩固,大家得以出入平安。」

典禮的另一個焦點,是以「拾年人事」為題,回顧荔枝窩過去十年的復育之路。曾村長除了概括提到復耕、修復村屋、申請重鋪水電、開辦故事館、民宿、街渡復航等事情之外,更令人印象深刻的,相信是他訴說了復育過程的不容易。

「就像房屋,拆掉了重建另一棟房屋很方便,但我們的房屋要復修,過程是很困難的。」他解說:「復的解釋是『返轉頭』,返回原來的樣子。荔枝窩由有到無,到現在再有,這個過程是困難的,從無到有反而簡單很多。」

他再進一步提到,「當你想到嘗試恢復傳統,想做得更好時,總有人向我說不行的,這方法行不通的,很多冷水潑過來。」不過曾村長並沒有因此而放棄所做的事情,而是繼續努力,到後來漸漸得到政府和外界團體的關注,至今有多個團體包括學術單位參與荔枝窩的工作,當中就有一些啟發。「我做的事情不是為我自己,也不是為我身邊的朋友,而是為我們偏遠的鄉村,真的找到一條出路。」曾村長亦盼望荔枝窩的經驗,能夠成為其它鄉村復育的借鏡。

幾位嘉賓在典禮上也講述了他們對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個人見解,他們不約而同的也談到如何吸引年青人回流的問題,其中香港鄉郊基金主席林超英提到,如今村落鋪設了光纖,年青人一部份時間可以透過上網做外面的工作,一部份時間過田園生活,直言「這是最優質的生活」,相信「偏遠鄉村可以提供新時代優質生活的一個可能性」,主張要有新政策支持,來釋放鄉村的可能性。

沙頭角鄉事委員會主席李冠洪也認為要讓年青人覺得鄉村這地方好,他們才會進駐鄉村,需要在交通配套等方面來改善鄉村環境。他也希望荔枝窩模式可以在新界其它的偏遠鄉村複製,例如遊客來到鄉村時,像荔枝窩這樣有自己的產品供應。

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總監林維峯教授提到村民為本、聯繫社群、持續創新三方面的見解,其中指出要有個城鄉聯繫、互動,鄉村對整個香港社會有個功能,才會引起社會關心。長春社總監蘇國賢則提到透過宣傳村落的傳統文化,年青人從中找到自己文化的根,可能是一個吸引他們回來的因素。

嘉賓們在儀式過後還順道參觀了村落,村民與義工以客家食品和村中農作物製成的食品飲品,包括由今年村內豐收的洛神花製成的清涼飲品、荔枝窩出產的咖啡豆沖泡而成的咖啡、知名的荔枝窩客家茶粿等來款待客人。說到荔枝窩的咖啡還不得不說,經過港大團隊多年的努力,如今荔枝窩不論在種植咖啡樹數量還是咖啡豆產量方面均為全港之冠,雖然仍不足以大量生產。他們過往亦曾試過跟知名本地咖啡店合作,推出限量特色口味咖啡產品來推廣等等。@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