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八佾‧四》)

【註釋】

林放:魯人,一說他是孔子弟子,但《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未載。

易:一治也,把事情辦妥的意思,如《孟子‧盡心上》「易其田疇」;一說弛,鋪張,《爾雅‧釋詁》:「弛,易也」;一說和易。

【討論】

本章進承上章。上章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這章就回答林放問的「禮之本」問題,說:「一切的禮,與其過於奢侈,寧過在節儉上。喪禮與其過於治辦,寧過在哀戚上。」

孔子的回答令人叫絕。「禮之本」是大很大、很高深的問題,現在的人可以寫一本學術專著,但孔子回答得很簡單、具體,叫人一聽就懂,可以著手去做。

本章有幾個地方需要仔細琢磨。第一個,孔子稱林放的問題(「禮之本」)為「大哉問」。 林放問的不是花花果果、枝枝葉葉,而是根、是本,或許他也覺得當時的禮已經太瑣屑、浮誇而無真情實感。孔子稱讚他問得好,問到點子上了。禮的根本精神是甚麼?在人的內心,在真情真意,在仁心。

第二個,春秋時禮有五禮,以祭祀之事為吉禮,喪葬之事為凶禮,軍旅之事為軍禮,賓客之事為賓禮,冠婚之事為嘉禮,但孔子只以喪禮舉了一個例子。祭為五禮之首,為甚麼這裏沒講?因為祭禮很高深,在當時也很敏感,不好談。本篇的第十章、第十一章專門提到祭禮,孔子都迴避了。而人人都要養生送死,最是人真情流露之際,所以孔子以喪禮為例,包括了其它禮。

第三個,孔子很講「中」,「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過奢與過儉都不符合禮;但孔子針對當時的亂象(禮儀徒具形式之偏),也是人性的普遍的弱點,這裏寧可採取矯枉過正的方式,也要端正學生們的認知。《禮記‧檀弓上》有這麼一段話,可與本章互參:「子路曰:『吾聞諸夫子: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祭禮,與其敬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敬有餘也。』」《周易‧小過》也說:「君子以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儉」。

張居正教小皇帝時,將本章說得透徹:最初,禮是本性流露,這叫本質。先王以為太簡、太直,為此製作了許多禮節,這叫作文。文質得中,乃禮之全體,到後來習俗日侈,卻只在儀文節度上究心,而制禮之初意,蕩然無存矣。然則今之禮者,與其趨尚繁華,而流為奢侈,寧可敦崇樸素,而失於儉嗇。蓋儉嗇無文,雖未合於禮之中,而猶不失為淳古之風,是即本之所在也。居喪者與其習熟於儀節,而無慘怛之誠,寧可過於哀痛,而少品節之制。蓋徒戚雖未合於禮之中,而猶自率其天性之真,是即本之所在也。

蓋天下事物,每自質而趨文。而世之將衰,必多文而滅質。而孔子欲矯之以合於中,是為救世也。讀本章,要善體孔子之心。#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註疏》(十三經註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論語集注》(朱熹,載入《四書章句集注》)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注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樊登講論語:學而》(樊登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點閱【論語說】系列文章。)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