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十五》)

【註釋】

罔:迷惘、謬妄、無知。

殆:《論語》中「殆」有二義,一為疑,如「多見闕殆」;一為危險,如「今之從政者殆而」、「鄭聲淫,佞人殆」。

【討論】

孔子是論「學」第一人。《論語》全書「學」字出現六十多處,「思」字出現三十多處(相比之下,「習」字僅三見),本章則談「學」與「思」的關係。

孔子大概是最會「學」的人,但也有過教訓。例如,孔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篇)

孔子還說:人啊,即使好仁、知、信、直、勇、剛,但如果不好學,也容易出問題(陽貨篇:「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最有意思的是,與子路最初相見時,孔子勸學,子路說:「南山有竹子,不矯正自然就是直的,砍下來用作箭桿,可以射穿犀牛皮。以此說來,哪用學習呢?」孔子說:「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頭磨得銳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遠嗎?」子路再拜,敬而受教。(《孔子家語‧卷五‧子路初見第十九》)

在儒家眼裏,「學」是人生第一要義,但學的過程中,離不開思。

《論語》中講「思」的地方很多。例如,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季氏篇)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篇)

而《禮記‧中庸》甚至提出了一個「學」的完整過程(「行」也涵蓋在「學」之中,學行合一、知行合一):「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關於「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張居正根據程朱理學的觀點解讀道:「天下的道理,散在萬事,而統會於吾心。唯其散於萬事,故必加致知格物、躬行實踐的工夫,而後能實有諸己,這叫作學。唯其會於一心,故必加沉潛反覆,研究求索的工夫,而後能窮其精微,這叫作思。這兩件缺一不可。若徒知務學,而不思索其義,則理不明於心,其所學者,不過鹵莽之粗跡,終於昏昧而已,所以說學而不思則罔。若徒知思索,而不用力於學,則功不究其實,其所思者不過想像之虛見,終於危殆而已,所以說思而不學則殆。」

而在今日,我們尤須對「學」字廣義理解,把做事當作學的一種特殊形式(學中做、做中學),這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就更具有現實意義。比如,教育界有此經驗之談:寫三年教案,不一定是個好老師;如寫三年教學反思,則一定是個優秀的教師。以當今世界之繁雜、生活之匆匆,我們更加需要「學」而有「思」。#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註疏》(十三經註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注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點閱【論語說】系列文章。)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