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歲半是反抗和拒絕的年紀;到了兩歲時,小孩開始想要自己做選擇;三歲,是「獨自一人」的年紀。孩子想要「全部都自己一個人」做,否則就會非常生氣。當孩子的拒絕不被尊重,或是因此被懲罰,他將難以建立對自已意願的信心,小孩可能會因為媽媽需要感到安心,而放棄自己的自主性。

一歲半到三歲

一歲半是反抗、習慣性地說「不」和拒絕的年紀;是孩子表現出他們有自己的「小個性」的年紀。至少,受不了孩子表達自我的父母是這麼說的。確實,如果我們在相同年紀時沒有表達的權利,要如何接受這種似乎永無止境的反抗呢?

在一歲半前,小孩仍舊是父母願望的延續。他的自主性很低,雖然吃到不喜歡的味道時會吐出來,在想要從嬰兒車中出來時會哭喊,卻鮮少會關心自己衣服的顏色,不太在意自己是想要餵鴨子還是想回家,他讓父母替他選擇。

到了兩歲時,小孩開始意識到自已,他想要自己做選擇,想變成一個人。為此,他會跟媽媽作對。為了脫離依賴性,他必須先反抗依賴。否則,他永遠不會知道自己吃馬鈴薯泥是因為自己想吃,還是因為媽媽希望他吃。

如果孩子的拒絕不被尊重,或是因此被懲罰——「你現在想要?可是你得不到的,這能讓你學到甚麼叫拒絕。」——他將難以建立對自己意願的信心,他可能會順從母親的意願。輪到他當父母時,那個以前無法堅定表明自己的選擇的孩子,會難以接受自己的孩子表明他的選擇。

如果一個媽媽(或爸爸)的小小孩對她說「不」,並拒絕吃飯,她可能會覺得難過,非常難過,因為她會從中推斷出自己是個壞媽媽(這當然是過度推斷)。如果他吃了我做的東西,那是因為它們好吃。如果我做的東西好吃,那就表示我是個好媽媽。如果他不吃我做的東西,那是因為它們不好,因此,我是一個壞媽媽,因為我做了不好吃的東西。

有時,雪上加霜的是,就像要加強媽媽已有的想法似的,小孩會說媽媽「很壞」——孩子的想法當然不是有意識發展出來的,但大部份的媽媽都很容易把它當作一回事。他吃,就等於:我是一個好媽媽。他不吃,就等於:我是壞媽媽。在她們眼裏,這樣的連結很清楚;而因為她們不想當壞媽媽,所以寶寶必須吃飯。

有些父母則無法忍受自己沒有控制權。當他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沒有過控制權,他們的父母不讓他們說不,並專制地替他們做選擇。他們需要在孩子身上奠定自己的權力,以避免內心湧現焦慮,也就是那些從幼時就開始壓抑的情感包袱,像是對於自己媽媽的憤怒、羞辱感、沒有作為一個人而存在的權利的絕望。他們重複了自己父母的行為。

兩歲,是我們學著知道自己想要甚麼和學著提出要求的年齡。(待續)

(本文摘編自《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法國父母最信賴的心理學家,帶你擺脫焦慮、解決親子衝突的45堂療癒課、23種高成效的對話練習》,遠流出版提供)◇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