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環境保護署(UBA)的調查發現,有多達45個中國的氣候減少碳排放項目涉嫌以虛假申報和誇大數據的欺詐行為,騙取了歐盟的減排證書。德國已經停止這些項目,但是估計損失高達5億歐元。
德國環境保護署署長梅斯納(Dirk Messner)表示,他們對獲得了歐盟減排證書的56個中國的項目進行審查,迄今已經撤銷了其中45個項目的證書。
這些涉嫌欺詐的中國項目旨在抵消約60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市場價值為15億歐元(17億美元)。梅斯納表示,其中僅有約400萬噸的信用額可以被追回,這意味著德國面臨約5億歐元的直接經濟損失。
為了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歐盟設立了「上游減排」(UER)系統,企業可以通過參與全球範圍內的氣候減排項目獲得碳信用額,以抵消自身的碳排放。每個「上游減排」項目都需要經過獨立的第三方機構按照國際標準進行驗證和認證。
環境保護署的發言人表示:「當我們詢問審計報告中可疑細節時,經過進一步調查,我們意識到,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影子系統,通過假圖片和其它數據,一個接一個地編造看似合理的藉口。」
環境保護署表示,全球有75個「上游減排」項目,其中66個在中國。
利用疫情鑽空子
《日本經濟新聞》在今年1月曾經報道,德國排放交易局網站上列出的一些中國「上游減排」項目的坐標在Google地圖上顯示出是沙漠,並且至少有8個項目的現場審計是由一家總部位於德國的環境審計公司的同一名工作人員進行的。網站上的一些報告沒有包含任何可以證明設施存在的圖片。
德國環境部部長萊姆克(Steffi Lemke)在聯邦議院委員會上表示,即使是擁有大型合規部門的國際公司,最初也未能識別出這些不一致之處,她表示這「說明了所謂故意欺騙的複雜性」。
據「德國之聲」報道,這些欺詐之所以會得手,部份原因是在認證過程中缺乏獨立性。
這類項目的認證評估是由第三方私人機構進行的,涉嫌欺詐的項目通常都是由同一批人同時參與項目的創建、驗證和認證。這些人對於「上游減排」系統非常熟悉,因此他們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鑽了系統的漏洞,使虛假的項目獲得認證。而這些項目中有一些根本就不存在。
「德國之聲」的調查甚至發現,在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個買賣「上游減排」項目的市場。
欺詐得手的另一部份原因是這些虛假的項目遞交申請的時候正值COVID-19疫情期間,認證機構的工作人員無法到實地進行考察和審計。
環境保護署表示,柏林檢察官正在調查17人,懷疑他們合謀實施商業欺詐。被指控者是「上游減排」項目測試中心的董事總經理和員工。
為了防止類似的減排項目再次被鑽空子,環境保護署已經於今年年初採取了一系列行動,包括修改相關法律條例,提前兩年終止了現有的「上游減排」項目申請流程。
根據新規定,德國自今年7月1日起不再接受新的「上游減排」項目申請,同時加強了對現有項目的監管措施。新的規定適用於所有「上游減排」相關的申請,不僅僅侷限於來自中國的申請。◇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