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父母面對生活壓力不要閉口不談,不要隱瞞,不要把情緒藏在內心。壓抑的情緒會消耗我們大量的精力,不知不覺地,當內心忙著向孩子隱瞞情緒的同時,我們就已經疏遠了孩子。一家人如果能一起哭泣、分攤憤怒,這跟分享喜悅一樣重要。

當生活的考驗消耗了我們的精力

生活並不容易,它不一定總會安穩地進行,疾病、失業和親人去世會無預警的發生。然而,我們無法選擇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緒、壓力和疲憊都會改變我們的心情,破壞士氣和精力,對親子關係產生影響。

朵蘿泰得了癌症,她很專注在自己身上,覺得需要找回方向,因此只關心自己和自己的治療。再說,當我們生病時,如何能繼續為孩子撥出時間,並在對待孩子時保持平靜?她無法再忍受兒子製造的噪音,從一開始生病,她就常常吼叫,她厭惡這樣的自己。

她也非常清楚,這種生活不會讓五歲的兒子提姆泰有安全感,他會因為母親的疾病而焦慮。她知道他接受了一切,逆來順受,可是她不喜歡這樣。她也擔心他會覺得自己讓媽媽痛苦,而有罪惡感。她清楚知道在這個年紀,孩子仍然有自我中心的想法,他們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把一切都歸於自己,因此可能會覺得要替發生在母親身上的事負責,「媽媽生病是我的錯」。

她不想讓事情變得更嚴重,想要保持平靜,溫柔地和兒子說話。但她的思慮沒有份量,她被壓力淹沒……大吼大叫,讓提姆泰感到害怕和內疚。她埋怨自己,但越埋怨就越常吼叫,唯有第三者的介入能幫助她。我們不是超人,當生活的一個面向大量消耗我們的精力,面對孩子的精力就減少了。

無論是經濟上的困難、失業的威脅、職場上的霸凌問題、親人生病或過世,或是我們自己罹患疾病,都會帶來沉重的焦慮,也讓我們無法如自己希望的那樣多陪伴孩子。事實上,消耗精力的不是這些問題本身,而是我們為了壓抑情緒所做的努力。

當然,問題令我們擔心,但如鉛一般沉重的則是焦慮。我們用焦慮這個詞來命名神經叢層級的壓迫感,那不是一種情緒,而是許多情緒的混合體,是一種與壓抑恐懼、憤怒、悲傷等情感有關的寄生感覺。它與灰暗的想法、負面的信念結合在一起:「我做不到的,我很沒用,我一點價值都沒有……」

焦慮是我們所陷入 情緒混亂狀態的表現

為了不讓孩子害怕、為了保護孩子,但也為了不去正視現實,我們常常寧可讓壓迫我們的焦慮噤聲,把它們好好地保存在心中,試圖在別人面前將焦慮隱藏起來,特別是在自己的子女面前。

然而,談論我們遭遇的問題和引起恐懼的事,能讓我們脫離這種混亂狀態,並整理情感。就算這未能解決問題,也能幫助我們看清自己,也因此有更多方法來解決問題。

當然,幫助我們整理情緒並不是孩子的責任。我們必須依靠其他成人,像是伴侶、父母、友人、心理治療師等。但是,我們也不應該向孩子隱藏情感,孩子有權知道我們在擔心甚麼,或者,如果我們也不知道自己在擔心甚麼,孩子至少也有權知道我們在為某些事情焦慮。「我現在覺得焦慮,但那跟你一點關係都沒有。」

否則,他們會胡思亂想,也開始焦慮,卻無法清楚找出焦慮的來源。他們可能會出現這些症狀:學業成績滑落、越來越常做蠢事、壓力、睡眠問題、攻擊性、抑鬱……這些症狀既是潛藏的焦慮的後果,也是孩子潛意識地想透過吸引父母對自己的注意力,讓他們分散對自身煩惱的關注;也是孩子在困惑之中,試著把從父母身上感受到的怒氣發洩出來的方法。這些看似都是無意識的,但有時候根本不是。

在治療中,常常會有孩子像昆汀一樣坦白:「爸爸讓我害怕,他身上有一顆怒意的球。我沒辦法克制自己不做蠢事,所以當他對我生氣時,這顆球就跑出來了。」或是像瑪莉如一樣:「家裏氣氛很激烈,有時候,我會突然暴怒,我試著發洩壓力。」

如果我們不說出來,孩子會尋思意義,並在腦海中建構出通常比真實情況更糟的幻想。他們會下意識地想幫助我們,以下是一些在諮詢中常聽到的句子:

「我媽媽甚麼都不跟我說,她甚至沒在我面前哭過。但當我看到她的樣子,我告訴自己,永遠不要再為她帶來煩惱。」

「我看到她如此傷心,我告訴自己,不能再讓她更傷心了。所以我這輩子都沒再哭過。」

「我父親會假裝甚麼事都沒有,但我看得出他非常不快樂。我一直很注意他,想要讓他開心。」

「為了排遣媽媽的心情,我會裝瘋賣傻。她說我是她的太陽,我用盡全力閃耀,讓她不至枯萎,我那時真的很怕她會自殺。」

矛盾的是,我們之所以不太談論,甚至完全不談論自己擔心的事,目的是為了保護我們的孩子。

但是閉口不談一點都不能保護他們。一起哭泣、分攤憤怒,這跟分享喜悅一樣重要,能讓我們感受到連結,感覺彼此合而為一,幫助父母不去害怕孩子的反應,也能不那麼為孩子擔心。而孩子則能知道發生了甚麼,因此擁有了了解父母的關鍵。

請注意,當我說「談論與分享」,絕對不代表向孩子傾吐,把重壓宣洩在他們身上,期待來自他們的安慰或期待他們多少負起責任。別把角色顛倒了:他們不是我們的保護者,不是我們的父母,而是我們的孩子。我們不能逃到孩子身旁,讓自己獲得安慰。

我說的是告知,不要閉口不談,不要隱瞞,不要把情緒藏在內心。壓抑的情緒會消耗我們大量的精力,不知不覺地,當內心忙著向孩子隱瞞情緒時,我們就疏遠了孩子;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在我們心中的位置變小了,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們不想要他們看見。

再來,會有兩種可能性:一個是我們被煩惱壓迫,但孩子甚麼都沒表現出來,沒有產生任何明顯的症狀,而這個常會惹怒我們。我們甚至可能會指責他們太無憂無慮,但其實是我們刻意向孩子隱瞞自己的煩惱。而另一個可能性,就是他們不知不覺地開始為我們的情緒負責。

(本文摘編自《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法國父母最信賴的心理學家,帶你擺脫焦慮、解決親子衝突的45堂療癒課、23種高成效的對話練習》,遠流出版提供)◇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