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結業潮持續,據官方統計,年初至7月期間,至少有50間中小型銀行解散或遭合併。這一數字已接近去年的77間。此外,違約和存戶提款困難的情況,顯示出中國債務問題未得到完全紓緩,並且有蔓延至香港的跡象。中國大陸存戶提款難情況未有改善,隨著香港逐漸中國化,香港存戶或需要提前布署以作應變。
中國債務問題持續,引發外媒的廣泛關注。《金融時報》專欄作家Robin Harding提到,中國人民銀行與全球其它央行逐步採取寬鬆貨幣政策不同,選擇反推高長期國債利率並公開批評一些農村銀行購買政府債券。
專欄文章指出,由於中國的股票、房地產、信用和存款市場低迷,導致債券成為投資者的首選。這表明中國債券市場正在發出緊急的通縮警告信號。此外,該文還引用摩根士丹利經濟學家的話,指日本90年代企業在低價環境下限制薪資增長,導致通縮漩渦的形成。
根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金融機構數量近年顯著減少,從2019年的高峰期4,607間,減少至2023年的4,490間,減少了117間。
據批覆訊息統計,今年以來,至少有50家中小銀行解散,其中包括7月25日東莞銀行獲批收購東莞長安村鎮銀行並設立分支機構,6月20日東莞農村商業銀行獲批吸收合併惠州仲愷東盈村鎮銀行和東莞大朗東盈村鎮銀行。此外,6月20日遼寧農村商業銀行獲批一次過吸收合併遼寧新民農村商業銀行等36家農村中小銀行機構,並承接前述36家農村中小銀行機構清產核資後的有效資產。
不過,中國官方公布,2024年第二季不良貸款比率為1.56%,較2023年下跌0.03個百分點,且低於香港金管局公布的特定分類貸款比率1.79%為低。
參考日本泡沫經濟爆破的經驗,日本於2001年不良貸款比率曾高見8.4%,2002年至2006年,時任日本首相的小泉純一郎政府通過合併及收購不良資產等金融改革,2006年日本不良貸款比率回落到1.8%。
儘管中國官方公布的不良資產比率下降,自2022年河北村鎮銀行擠提以來,存戶提款仍見緊張。
《中國證券報》7月12日報道,今年7月以來,來自浙江、山東、山西、河北、遼寧、貴州等地的多家銀行發布公告稱,調降部份客戶的非櫃面渠道交易限額。
《證券日報》報道,今年以來,中國銀行(股票編碼:3988)、華夏銀行、江蘇銀行等銀行都對非櫃面渠道支付交易限額進行了調整。
綜合網民反映,包括銀行卡被限額5,000元,以及帳戶非櫃面支付日累計金額上限為1,000元等。
過去不少香港人到深圳開銀行戶口以賺取當年更高的利率,深圳《南方都市報》6月報道指,深圳多間銀行實施提款限制,其中深圳光大銀行(股票編碼:6818)規定2萬元以上取款需要預約;深圳農商銀行規定10萬元以上需提前預約。
北京銀行、興業銀行、光大銀行等深圳分行職員均表示,提款5萬元以上要提前一日預約。
一名現已移居英國的港人陳生(化名)向《大紀元》表示,他已出售一個深圳的物業,數百萬元人民幣資金則存在中國銀行深圳分行,目前靠回港探親時以螞蟻搬家方式提款運回香港,他認為最終大部份資金只能以買淘寶傢俬運往英國的方式以物品取回。
香港越趨中國化,最新香港恒生銀行(股票編碼:011)業績更反映,受累中國商業房地產借貸,其不良貸款比率已升至5.32%。
而香港金管局公布香港銀行體系不良貸款的特定分類貸款比率亦升至1.79%。
經濟學家羅家聰在網台節目「香江望神州」中指出,檢查銀行的信用違約掉期(CDS),是一個衡量銀行違約風險的指標,如果一家銀行接近破產,CDS數據會迅速上升。
根據Macrovar資料,倫敦上市的滙控(股票編碼:0005)及渣打銀行(股票編碼:2888),其違約掉期價格過去一個月僅變動-0.09%。危機似乎暫未顯現,但需密切注意事態發展。
不少香港人亦有開離岸戶口,萬一發生銀行倒閉的事件,各地如何處理存戶亦是重要問題。
香港的存款保障制度保障每個戶口可獲得50萬港元;中國則聲稱保障50萬元人民幣;美國保障額為最高,達25萬美元(約195萬港元);而港人移居熱點英國則有8萬英鎊(約80萬港元)存款保障。
2022年中河南多家村鎮銀行擠提,存戶無法提款,最終要上街維權,多名存戶被捕、紅碼、被打、遭到非法拘禁,並長期被當局嚴密監控。
2023年3月,美國矽谷銀行倒閉,聯邦存款保險公司隨後公布所有有受保及沒有受保的存戶,資產從矽谷銀行轉移後全數可取回;矽谷銀行的英國子公司亦以1鎊出售予英國滙豐銀行,令其服務維持正常。◇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