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一日,對兩個地方饒有意思,一是加拿大,這是其國慶日,另一個是香港,這是其「回歸」日。對香港而言,單從布防四千警力,便可見到當局的重視;從授勳名單看,除了人們熟悉的劉德華,還有我的老朋友、出任考評局公開試總監後對香港教育「刮骨療毒」卓有貢獻的麥勁生教授。還有維園土特產展覽,在足球場上放置了那麼多攤檔後仍有充裕空間讓市民穿來插往甚至踢波。總之,就是充滿了歡樂氣氛。

不過,香港向來多元。除了七一「回歸」,還有一二六開埠紀念日,今天仍有人在此日舉辦「香港節」,例如香港繆詩菴今年便在倫敦舉辦香港節紀念我城開埠183年。換言之,香港的多元,體現在「香港日」可以多於一個。鹹魚青菜,各有所愛。

在英國,七一並非公眾假期,以往兩年都沒有特別做些甚麼,但今年我與East Gibraltarian版主Chris都想在這天做些與香港有關的事。思前想後,終於決定,到劍橋探望翁美玲。

翁美玲是香港著名演員,港姐出身,年少時曾長期居於劍橋,1985年亡故後遷葬劍橋。

借用香港鬼王潘紹聰的話,吾友Chris是「高靈人士」,他想關心一下翁美玲的靈魂狀況。我則因為未曾到訪過劍橋,想借機一遊。翁美玲的骨灰安放於劍橋市公立墳場,面積不大,與跑馬地香港墳場相若。墳場按宗教劃出不同墓葬區,猶太教、回教、天主教,翁美玲的墓位於天主教區,由於之前已在網上看過相關資料,不消一會便找到其墓,這是她與母親的合葬墓,墓碑呈心型,小巧精緻,碑文以中、英文書寫。其右側的墓,墓主為一對烏克蘭夫婦,墓碑上寫着烏克蘭文「ВІЧНАЯ ПАМЯТЬ」,意即「永遠懷念」。

換言之,小小的五米見方,墓碑上已看到中、英、烏三種語文。墓碑上的多種語言,正是劍橋的軟實力所在。

談到軟實力,不能不談劍橋大學,而最能一次過感受到劍橋的實力,當數「劍橋教師墓園」(Ascension Parish Burial Ground)。該墓園於1857年成立,到了今天墓園已隱逸於城市之中,入口處是馬路邊民居旁一條毫不起眼的小巷;墓地裏,四周都是枯死的樹,不但不見陽光,而且陰森恐怖。

與此氣氛形成巨大反差的是,若駐足於墓園入口,你會驚為天人,上面的指示圖告訴你,各個葬區葬了哪些「高才」。除了三位諾貝爾得獎人外,最廣為人熟知的當算達爾文,雖然他本人葬在倫敦西敏寺,但其兩位兒子及其他家眷的墓可在這裏找到。

我個人最喜歡的,是邏輯、哲學大師維持根斯坦的墓。墓碑不採豎立而是平放地上,比喻安息,碑文只是簡單的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符合他的專業邏輯、哲學所追求的簡潔條理。

再說回七一。原來七一還有其它事情可以慶祝,例如1990年代有一班棟篤笑演員將七一定為「國際笑話日」(International Joke Day),希望將歡樂帶給千家萬戶。若百無聊賴,在這一天看點笑話,或將所看到的都當成笑話,不失為賞心樂事。◇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