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4個月,台灣對中國的出口額同比下降3.7%,跌至22年來的最低點。與此同時,對美國的出口額則大幅增加,年增率高達64.1%。這表明台灣企業正在調整供應鏈,已將部份產能移出中國,並成功與美國創造了雙贏的關係。
根據台灣財政部周三(5月8日)公布的數據,今年1到4月份,台灣對中國(包含香港)的出口額為453億美元,同比下降3.7%,佔總出口額的30.7%。
台灣官員指出,這一下降的原因除了中國經濟疲弱,也是中美緊張局勢導致供應鏈重組的結果。
《日經亞洲》分析,這一比例已是22年以來的最低點,說明台灣對中國的出口依存度正在下降。
在2022年之前,台灣對中國的出口佔比長期維持在40%左右。2023年,中國經濟困境浮現,出口佔比已下滑至略高於35%,這一趨勢更持續到了2024年。
值得注意的是,對中國的半導體和其它電子元件出口正顯著減少。
財政部統計處長蔡美娜表示,除了中國內需復甦緩慢外,數碼產品和其它商品的供應鏈也轉移到了中國以外的地區,這減少了台灣對中國的出口。
與此同時,台灣對美國、東南亞國家的出口顯著增長。
1至4月份,對美國出口347.8億美元,同比增加135.9億美元,年增率達64.1%。對東盟的出口也增長了25%,達到288億美元,這表明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已成為台灣企業產能多元化的目的地。1至4月美國的出口份額為23.5%,東盟為19.5%。
台灣財政部指出,4月份台灣對美國出口再創新高,出口額達101.6億美元,同比增加81.6%。其中資訊、通訊與視聽產品增46億美元,成長了兩倍。電子零部件的出口也同比增長了61.3%。
1至4月份,台灣整體出口增長10.6%,達到1,478億美元。對中國出口的下滑,被對美國和東盟國家出口的強勁增長所抵消。
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在台灣出口中所佔的份額急劇上升。
但自2010年代末期,中美緊張局勢惡化以來,台灣企業在美國客戶的敦促下,開始將生產地點多元化。一部份集中在中國的產能,已經轉移到了台灣、美國、東南亞和其它地區。
《日經亞洲》指出,這種變化在服務器產品中最為明顯,其產能正在回流台灣。
美國對晶片出口的限制也產生了影響。台積電被禁止向華為等中國公司出口先進半導體,這給對中國出口帶來了下行壓力。
台灣當局也鼓勵企業調整供應鏈。
即將卸任的台灣總統蔡英文,支持工廠返回台灣,逆轉了前任政府的政策。預計即將上任的賴清德政府,將持續減少台灣對中國的經濟依賴。#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