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收看《明周》的視頻專訪,深感受藝人成名之路殊不簡單,也不只是單靠精湛演技便受大眾歡迎。那集的嘉賓是薛家燕女士,原來她在演藝界打滾七十年了。有多少藝人能在圈中屹立數十年依然發光發亮?她的過人之處實在不容小覷。

她出生於中產家庭,兒時與父母及四姊妹同住在九龍京士柏。八歲時的她已具表演天份。父親反對她發展演藝事業,後來祖父為她占卜,預示她將來揚威海外。父便栽培她唱歌及跳舞。可知她自小深得長輩的厚愛和重視,對自己的才華自信滿滿。

她十多歲時已接拍數齣電影,更獲得新加坡出鏡機會。可惜,當時節目負責人嫌她外表不出眾,又不夠名氣,不允許她表演。她初嘗失敗,但這沒有打擊她的自信。經理人鼓勵她多練習歌舞,半年後再出戰。她果真勤奮地練習當時興起的舞蹈A-Go-Go,它是隨著流行曲而搖擺肢體,帶少許性挑釁。她估計華籍年輕人一定喜歡。結果她表演的A-Go-Go大受香港及新加坡歡迎。製片商紛紛邀請她擔任女主角、錄製唱片或其它演出。

1970年代,麗的電視邀請她設計及主持一個綜藝節目,她自行挑選一位拍檔。那時她已深得公司信任,讓她自由地發揮創作及演藝才能。她需要考慮年輕人及家庭的口味,因為年輕人比年長人士較投入娛樂活動及有關新聞,同儕之間互相談論共同喜愛的節目。當時歐美流行Beatles 的歌曲,她計劃唱他們的歌曲,再配合A-Go-Go舞蹈。此外,她又參考美國電視節目《The Sonny & Cher Comedy Hour》,把幽默元素引入香港。拍檔方面,她期望他彌補她的不足;例如她唱歌及演奏樂器不大出色,拍檔在這些方面是強項。於是她想到黎小田。他們面蛋都是圓圓的,她愛笑,他木訥;她跳舞,他彈奏鋼琴,簡直是一對活寶貝。節目持續四年,深入民心。

最令我敬佩薛女士的是她廣闊的眼界;她的視野不只是侷限香港。在60至70年代,香港人觀看西方節目委實不多,當時未有互聯網,觀眾只能從電影或是電視英文台取得歐美資訊。而她竟然想到把西方節目調校至香港觀賞口味。那年代,實在是嶄新意念。@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