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管局最新一期《風險通報》季刊指,去年第四季公立醫院共呈報11宗醫療風險警示事件,比再上季的5宗增加逾倍,包括7宗手術或介入程序後遺留儀器或醫療物料在病人體內,兩宗在錯誤部位施手術,至於住院自殺及歸類為「其他」的分別有一宗。
昨(26日)出版的《風險通報》中,正文開首即交代該宗「其他」個案,是一名原定接受白內障預約手術的病人,因懷疑腸阻塞等,準備轉移往深切治療部時,血氧飽和度下降。醫護人員加大氧氣供應量,但其血氧飽和度持續下降。最終醫護人員發現氧氣瓶閥⾨並未打開。《通報》中標明事件的學習點,是要操作氧氣瓶的人員要進修培訓、每個氣缸上亦要貼上提示卡等。
翻查資料,此宗事件發生在去年11月底的明愛醫院,涉事的男病人之後情況急劇惡化離世。當時院方表示將成立根源分析委員會,詳細調查事件及檢視病人運送流程,並將個案已呈報死因裁判官跟進。後來委員會指出,是次意外存在醫護人員角色及責任不清晰,交接不足等問題。
搞錯左右眼 激光錯照
《通報》記述在錯誤部位施手術的呈報事件。一名患者原定被安排接受右眼預防性雷射治療的激光虹膜穿孔術(prophylactic laser iridotomy),之後做左眼白內障手術。《通報》指,事前患者的右額已經進行標記,但由於現場光線較暗,及用於防感染的膠片令視野模糊,激光錯誤照向左眼。但是醫護人員及時發現,患者無不良反應,後來亦順利完成左眼白內障手術,並無併發症。
另一宗是一名靜脈曲張患者,原定要接受雙側大隱靜脈及左側小隱靜脈的射頻燒灼術(RFA),但是醫護人員終錯誤在其右小腿上,進行小隱靜脈穿刺,令病人右小腿被穿刺2至3毫米,醫護人員當時發現問題,之後在正確位置進行手術。《通報》記載,事件中標記穿刺點時,患者處於俯臥狀態,導致錯誤地標記。
手術後遺留導管、金屬環等
至於手術或介入程序後遺留儀器或醫療物料在病人體內事件,包括一名接受⼼臟移植的患者,在手術後第16天,被注意到有懷疑是先前永久起搏器的殘餘物線狀物。經討論,患者選擇保守治療。
另外,⼀名疑似卵巢癌患者接受引流腹水後,醫生取出導管較預期短,但護士認為無分別,並在等待確認時在記錄中註明「尖端完整」。病人翌日進行手術時,被發現有6.5厘米長的導管遺留在其腹腔,終成功取出。
⼀名腦積⽔患者接受手術,並獲放置兩根引流管。兩天後,醫護拔除引流管。但是兩個月後患者因腦積水再次入院,CT掃瞄顯示,頭皮右側保留一段引流管,終要經手術取出。
一名接受緊急固定釘骨手術的病人,醫護在手術檢查過程中,未發現有任何工具零件脫落。但是後來在為手術設備消毒時,發現遺失一個C型金屬環。院方安排病人照X光,發現金屬環在其體內,之後透過手術取出。
另外的個案,涉及有腎結石紀錄的患者在追蹤治療期間,因尿道感染進行緊急的導管插入手術,但是後來泌尿外科無法在患者的記錄中,找到關於緊急導管插入手術的轉診信。後來,患者因尿道感到灼熱入院,發現導管的末端螺旋上有一個3.3厘米的結石,隨即被取出。
有一名靠鼻胃管(胃喉)進食的安老院病人,曾經多次拉出胃喉。社區老年評估服務的護士和安老院的護士,會為其重新插入胃喉,每次拔出後,他們都將胃喉的完整性記錄為「無缺陷」,安老院的護士則未記錄任何有關胃喉的插入情況。後來,患者因發燒入院。腹部X光顯示兩個胃喉尖端在橫膈膜以下,隨後成功取出,長達25厘米。
其餘一宗為切除盲腸的病人,在手術一個月後,在例行傷口評估期間,在洗傷口時發現棉花狀物質。
《通報》亦呈報19宗藥物事件,包括過量為病人施用腎上腺素、薄血藥、額外注射肝素等。 @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