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人因疾病或壓力引致疼痛的情況愈趨普遍,若痛症持續超過3個月,對患者的睡眠、情緒、集中力、與家人關係及社交生活都有負面影響。養和醫療集團早前進行了一項有關痛症的問卷調查,發現超過七成半受訪者過去一個月曾經歷疼痛,當中逾四成人更持續3個月或以上,認為情況不容忽視。
是次調查主要透過媒體的網上平台以電子問卷訪問形式向市民了解痛症的經驗,亦有少部份問卷經由合作夥伴及養和轄下的專科門診向公眾收集,調查收集了3,018名受訪者的意見,包括981名(33%)男性和2,037名(67%)女性,以了解他們的疼痛情況和處理疼痛的方法。
疼痛部位以肩頸居多 日常最影響睡眠作息
調查發現超過七成半(2,306名)受訪者在過去一個月曾經歷疼痛,並以女性居多,約八成受訪女性表示過去一個月內身體有痛症。另外,逾半受訪者表示疼痛涉及多於一個部位,而43%受訪者更出現持續3個月或以上的慢性疼痛問題,另有約27%受訪者的疼痛情況更持續一年以上。
疼痛的部位以肩頸居多,佔表示有痛症的受訪者62% (1,438名),其次是腰背(38%、866名);此外,較常見的還有頭痛和涉及手腳及膝蓋的痛症。
年輕的受訪者(介乎18至34歲)較多表示不確定疼痛的原因,亦有人認為是「身體機能退化」、「血液循環」或「受傷」所致,中年以上(35歲或以上受訪者)則大都認為疼痛是「身體機能退化」所致。
當經歷疼痛,近六成受訪者選擇以休息緩解,其它方法包括按摩或冷熱敷(47%)、放鬆或運動(39%)、服用止痛藥(37%),有三成受訪者表示除了採用其它方法外,亦會選擇求醫(31%)。
調查亦顯示痛症會為患者日常生活帶來不少影響,接近六成受訪者認為最甚者是影響睡眠作息;對上班一族來說,痛症也對工作的效率及表現構成影響。有44%的受訪者認為疼痛會令人情緒和精神健康欠佳,22%更指社交及人際關係也會受到影響。
延誤治療或令疼痛惡化
養和醫院麻醉科名譽顧問醫生、麻醉科專科醫生李振垣表示,疼痛除了影響患者的活動能力,更會導致睡眠質素差、精神緊張、專注力下降等,為工作及社交生活帶來負面影響。「持續疼痛而未有適當處理,會為患者帶來壓力和困擾,甚至引致焦慮和抑鬱症,焦慮及緊張情緒會令身體對疼痛的忍耐度下降,導致痛感加劇,繼而形成惡性循環。」
根據過去的調查報告,本港患有慢性疼痛的人口比率由1999年的10.8%上升至2013年的28.7%。養和醫院副院長陳煥堂表示都市人因工作過勞或慣常低頭使用電子產品,經常會出現肩頸背痛等問題,醫生會因應患者病況轉介至其它專科,如骨科、腦神經科、復康科、風濕病科等,以確定是否有更複雜的病因需作進一步治療。他又指市民若受到長期痛症困擾,又已尋訪不同專科,但久久未能緩解疼痛問題,便可能要考虑尋求痛症科的協助。
養和醫院麻醉科專科醫生張志偉指出,很多人低估疼痛所帶來的影響,部份病人認為自行服用止痛藥可以紓解痛楚,但延誤治療有可能令疼痛問題惡化。有效的痛症治療需要跨專科醫療團隊的合作和資源協調。他亦遇過不少嚴重個案,如癌痛、三叉神經痛、脊椎神經痛等涉及神經線的長期痛症,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處理,例如神經射頻消融術,以熱力燒灼神經線,阻截疼痛訊號的傳遞,有效減輕痛楚和減少對藥物的依賴。他強調,若患者持續3個月或以上經歷疼痛,已排除感染及腫瘤風險,而所用治療未能有效地改善疼痛情況,便應尋求痛症科治療。
養和醫院麻醉科名譽顧問醫生、疼痛醫學專科醫生唐家輝表示,治療痛症一般會先採用非藥物方式,有需要時再按疼痛的類型和嚴重程度處方口服止痛藥。如未能有效紓緩痛楚,或患者無法承受藥物副作用,則可考慮介入性治療,例如在超聲波引導下於神經線或神經叢局部注射類固醇及/或麻醉藥,準確地阻截痛楚訊號傳遞和減輕神經發炎情況。超聲波亦可在痛症患處注射不同的藥物,希望達到治標和治本的效果。
張志偉建議如嘗試過多種方法仍無法止痛,可考慮脊髓刺激療法,通過手術把起搏器植入體內,起搏器所發出的電流能夠改變神經活動,阻截傳遞至大腦的疼痛訊號,達致較持久的止痛效果。@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