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過後,中共總理李強及黨媒熱捧「新質生產力」。分析認為,此說法了無新意,喊口號而已,救不了經濟;中共在苦尋新的經濟增長動能,但專家指出4個條件,中共不具備。此外,在美歐圍堵下所謂新質生產力註定失敗。

中共熱炒「新質生產力」 分析:喊口號而已

「兩會」剛結束,中共開始熱炒「新質生產力」。中共總理李強周三(13日)在北京調研說,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要緊緊抓住創新這個「牛鼻子」,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創新,云云。

但是李強所說的「產業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核心技術攻關」等,似乎並無新意。

《華爾街日報》評論說,「新質生產力」是新瓶裝舊酒,喊口號而已。「這個口號不過是這位最高領導人換一種方式向各級政府傳達:需要集中精力打造中國的高科技和製造業實力,這些能力被視為中國能否在競爭中勝過美國的關鍵。」

「新質生產力」是中共黨魁習近平2023年9月前往黑龍江省考察時首度提出。新華社援引習近平說,整合科技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行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

今年中共兩會期間,「新質生產力」成為大小官媒大篇幅報道的熱門詞彙,並邀請專家解讀,而參與兩會的人大代表及政協委員在發言時,也紛紛緊貼「新質生產力」。

人大代表、五糧液董事長曾從欽日前說,白酒是「傳統優勢產業」,但通過科技創新賦能,具備高科技等特徵,因此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西安科技大學則率先成立「新質生產力研究中心」,由校長親自掛帥主持技術攻關等事務。

走投無路 中共苦尋經濟轉型

台灣總體經濟學家吳嘉隆14日對大紀元表示,北京在尋找新的經濟增長動能,培養新的經濟增長亮點,來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新的內需。

目前,佔中國GDP近30%的房地產市場長期低迷,青年失業率高企,內需不振,外資撤離,產業鏈與供應鏈外移的影響持續等一系列問題,特別房企巨頭接連爆煲,令中共焦頭爛額。

周一(3月11日),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將國有房企巨頭萬科的企業評級降為「Ba1」垃圾級,並警告說可能進一步下調萬科的信用評級。萬科一直被視為有政府支持的房企領頭羊,是尚未出險的頭部房企代表。日前傳出,中共要求銀行確保萬科融資。

自中共2020年推出「三條紅線」限制房企融資後,中國前十大房企全部陷入債務危機。恒大、碧桂園、綠地控股、融創已爆煲,還有的企業也處於爆煲邊緣。

去年中國十大負債公司,有八家是房地產企業: 恒大地產負債2.4萬億元; 碧桂園負債1.43萬億元;萬科地產負債1.35萬億元;綠地控股負債1.2萬億元等。最慘的是爛尾樓遍布中國,耗盡儲蓄購樓的廣大民眾無處投訴。

雖然當局近期推出一系列救市措施,包括放寬購房限制、融資白名單等,但都沒有奏效。剛閉幕的兩會也未能給出任何能夠提振信心的經濟措施。

時事評論員李林一也對大紀元表示,中國房地產業已經垮掉,中共苦尋經濟轉型出路。目前找到的替代品是所謂的「新質生產力」,包含的行業有高科技(晶片、5G)、人工智能、電動汽車、新能源等。

專家:追求新質生產力須四條件 中共做不到

對於李強所說的新質生產力「要緊緊抓住創新這個牛鼻子」,吳嘉隆認為,追求所謂的新質生產力,必須有以下幾個重點。第一要重視對人的投資,不要只是搞工程,搞硬體,搞公路高鐵機場等。對人的投資包括教育、醫療,也包括住房和社會福利。

第二點,要強調個人自由,尊重差異性,多元性。如果搞創新,就不能動不動「定於一尊」、一言堂;重視個人自由不單是表面上的新聞自由、言論自由,而且你要懂思想自由,包括信仰自由,有個人自由才能推動創造力,提高生產力。

第三點,要對創新成果有法律保護,就是要尊重跟保護私有產權,尊重跟保護知識產權。這樣的話,創新的成果才能真正落實,真正調動創新者的積極性,也就是說要有法治,要強調依法治理。

第四點,要保護重視、鼓勵民營企業家跟民營企業。如果中共強調國營企業,強調國有化,強調公私合營,這對於民營企業家會產生不安全感跟不確定性,所以要給民營企業家一個寬鬆有利的環境,讓他們能夠在新的技術領域去推動創新,承擔風險。

吳嘉隆說,如果追求新質生產力,目標就是要成為新的經濟增長亮點,來取代過去的那三種投資。這是以技術導向的產業政策。

但是中共能做到嗎?吳嘉隆說,已經找不到民營企業家來配合實現它的目標。

他說,「中共到目前為止,有一個棍子專門對付民營企業,從開始獎勵扶持讓他們壯大。之後,一旦(某個產業)從技術模式到商業模式的摸索過程基本完成後,這些民營企業就會被打壓。」

最近,中國飲用水企業巨頭農夫山泉,突然遭到粉紅輿論攻擊,股價暴跌。吳嘉隆說,將來國資企業娃哈哈可能會併購農夫山泉,「它背後是權貴階級,紅二代在掌握,所以,民營企業被打壓並不是國有化,而是權貴化」。

此前,「馬雲的阿里巴巴,螞蟻金服等大型民營企業、網絡平台都一樣,就是先給你空間讓你發展,等你發展得差不多成熟了,權貴階級就出來收割。所以,民營企業家現在都在跑,包括萬科的王石也跑出去。」

吳嘉隆說,「你現在要透過民營企業家來推動技術創新,來推動新興產業來取得新質生產力?其實你已經找不到民營企業家了。」

透視中共產業政策 分析:如何能讓經濟增長?

吳嘉隆認為,目前中國的產業政策「是在一個極權專制體制下,搭配了不公平貿易,再搭配強國夢或經濟民族主義等元素綜合起來的」政策。

他分析說,第一階段就是國家分配信用給特定的領域跟產業,再加上國家補貼、政策扶持,包括替他們解決掉競爭者,提供一些原材料優惠等。

第二階段是過度投資。現在的電動車,之前的鋼鐵業、鋁業,還有太陽能板都一樣。

第三階段是產能過剩。國內需求消化不了,就對外傾銷。

第四階段,對外傾銷造成貿易摩擦,美國、歐洲、其它國家都會受不了貿易摩擦,接下來就會展開保護主義,貿易戰以及關稅之外的各種限制。

但他表示,中共開始迂迴閃避關稅還有關稅之外的限制,也就是繞到其它國家來迂迴出口到美國、歐洲。接下來就是中共跟美國、跟歐洲的貿易摩擦會進入短兵相接階段。

「中國(中共)是不是還推出其它的產業也這麼玩。從過度投資到對外傾銷到貿易摩擦,最後一定是搞壞了大國關係。」

「這裏反映出中國經濟的一個根本問題,也是長期的結構問題,就是如何提高內需,讓中國的產能絕大部份在中國消化掉,跟內需銜接上才是重點。而不是依賴國外市場,要搞對外傾銷,以及不公平貿易行為那一套。」

「這(提高內需)才是將來經濟增長的真正有效的亮點,這樣的轉型才有可能成功。」不過他表示,「中共應該是還不足以保證它所追求的這些方向,從新質生產力到新興產業能夠順利運轉起來。」

雷蒙多:不惜代價保護美國 分析:中共政策註定失敗

過去幾年,中國電動汽車業由於中共的補貼政策而迅猛發展。去年,中國生產的電動汽車佔到了全球產量的三分之二。

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副總裁、前美國代理副貿易代表Wendy Cutler最近對《華爾街日報》表示,中國國內每年電動汽車需求大約在2,600萬輛,在滿足國內需求後,中國車企還有大約1,000萬輛的產能需要消化。

李林一說,「中共自上而下的國家投資會造成大量的產能過剩。以電動車為例,每年過剩會有1,000萬輛,意味著必須輸出。」

他表示,中共的對外傾銷註定中共的政策會失敗。「美國正在調查中共電動車對國家安全的威脅。歐洲在調查中共電動車的補貼。激光雷達等等都在被審查中。」

「再以晶片為例,歐美正在限制對中國的高科技輸出。同時游說盟友不購買華為的手機、5G設備。現在連中國產的起重機都在遭到調查。」

美國目前對中國汽車徵收27.5%的關稅,包括美國對進口汽車徵收的2.5%的關稅和前總統特朗普對所有中國汽車加徵的25%的關稅。

歐盟一直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徵收10%的關稅,但是歐盟指出,由於中共的補貼,中國汽車最近在歐盟市場份額已從1%增長到8%,預計到2025年或增至25%。去年10月,歐盟啟動了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

周一(3月11日),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表示,美國可能會進一步加強對中共獲取先進半導體技術的控制。

她說,「我們不允許中國(中共)利用我們最先進技術來實現軍事進步」,「我們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護我們的人民,包括擴大我們的(技術出口)控制。」

雷蒙多在去年底一次論壇上說:中共是美國有史以來的「最大威脅」,而不是朋友,「中共每天一覺醒來就在想盡辦法繞過我們的出口管制,因此每時每刻,真的是每時每刻,我們都必須清醒,與我們的盟友,荷蘭、日本和歐洲國家一起,加強這些管制,更加嚴肅地執法。」#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