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號,日本股市的日經平均指數收市報39185點,超越了34年前1989年12月29日創下的38915點的歷史高位。這個數字讓日本轟動,全球矚目,大家都知道,19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破滅,經濟一直處於低迷,被稱為失去的三十年。那麼日經指數超越了34年前的歷史高位,是否代表日本將滿血復活?是否代表日本經濟進入了上升周期呢?這種趨勢對亞太地區有甚麼啟示?對該地區的未來又有甚麼影響?

日經指數破34年高點 經濟回暖 內需還不夠強勁

獨立電視製片人李軍在新唐人《菁英論壇》節目中表示,日本經濟的復活不是現在,其實從安倍上來之後,他的一些政策其實就是來刺激日本的經濟。在那之後日本的企業、包括它的股市、房地產都在慢慢回熱。2013年日本股市的指數大概才8000多點,現在漲到了超過39000點,突破了34年前的最高點,這是非常喜人的一個經濟成績,相當於一個里程碑。

摩根大通首席日本股市分析師說,這標誌著一個時代結束,就是日本的通縮時代結束了。因為現在日本各項經濟指標的幾個關鍵數據都很好,一個是消費者價格指數漲了2%,另一方面,幾十年來工資指數首次呈現一種上漲趨勢,這是經濟回暖的一個跡象。

這次日本股市漲得比較猛了,這裏面還有一個因素叫憤怒的中國投資者。日本人也是這麼分析的,今年一月份以後,很多中國資金通過一些基金來投資日本股市,這些資金量是去年的十倍,說明很多中國投資者對中國股市實在沒信心了,大量逃出來。還有很多其它國家的資金都在往日本投,包括華爾街,像巴菲特自己不拿資金過來,他在日本借了1.2萬億日圓,因為利率低,大概總共要還1.4萬億,但是他通過投資日本,包括股票市場,他已經收入大概3.4萬億,賺了兩萬億。

李軍說,日本的樓價也在恢復,此前房地產泡沫破了之後,日本樓價經歷了一個波谷,跌幅從20%,30%到60%,跌下去之後從2012年左右開始往上走。東京的樓價這兩年漲得很猛,所以這兩年投資日本房地產的是賺錢了。包括華爾街資本,包括香港一些大基金,包括加拿大的一些房地產投資平台。馬雲也在日本買了房產,中國天使投資的那個薛蠻子一下在日本買了一條街,就是說,這兩年投資日本房產肯定是賺錢了。

台灣宏觀經濟學家吳嘉隆在《菁英論壇》表示,現在日本通貨緊縮時代正在結束,通脹率恢復到兩個百分點以上站穩了,但是日本發現它現在是輸入型通脹,而不是本國的內需、購物強勁來支撐這個通脹。日本經濟沒有表面上那麼好,它是在轉好,現在看到的那些金融領域的數字,比如說股市、房地產市場,這些每天在交易的,我們把它算在金融領域,金融領域表現的確很強,但是實體經濟方面,日本的內需還不夠強勁,通脹增長率最近有點跌下來。

所以日本依然保持貨幣寬鬆,是希望買時間讓本國的消費、本國投資、本國就業等等能夠跟上來。所以日本央行遲遲不敢啟動貨幣政策正常化,新任總裁去年四月上任以後,到現在都不敢動。因為日圓敢啟動貨幣正常化後,日圓當然就升值,升值的結果就可以對付輸入型通脹,進口品變得比較便宜,因為你日圓增值,那這樣子的話,就會啟動一個良性循環。

戰後日本實體經濟三階段 中共機械模仿陷絕境

吳嘉隆在《菁英論壇》表示,有關日本的實體經濟,日本的企業,日本的製造業,甚至於聯繫到日本的技術發展等等,這些算是一個很具體的值得分析的領域。

我首先講講資本主義的模式。最早資本主義興盛起來是英國工業革命,英國的資本主義叫做家族企業,到現在應該還是如此。後來傳到美國以後,美國做了一個改變,因為二代、三代要接班可能不容易,所以他們從外部找了專業經理人,發展出專業經理人的資本主義,這是美國式的。到了日本,日本對資本主義模式又做了一個改變,它是集團株式會社,美國的公司基本上是一家公司,而日本不是,日本是一個大集團,這個集團有鋼鐵業,有辦報紙的,有辦銀行的,很多行業湊成一個大集團(相當於一個企業聯盟),日本用這個辦法的確得到好處,相當於規模擴大,而且買保險。

可是日本也因為這樣子起來,也因為這樣子下去。經濟不好的時候,這個大船不好轉,調整的比較緩慢,不像美國,美國就比較靈活,比較有彈性。所以日本對資本主義的這個改變,就是創造規模經濟集團的概念。然後日本的模式傳到南韓到台灣後恰好是美國模式跟日本模式的一個綜合體。你看台積電就是一家企業,它可能有上游供應商,下游供應商,但是你沒有聽說有個台積電集團,和日本不一樣,你看日本的山井、住友都是集團。

日本在戰後重建的時候,跟所有其它發展中國家在戰後重建碰到一樣的問題,就是我有許多人要就業,我有許多經濟資源要開始投入生產,但是我的訂單在哪裏?我的市場在哪裏?那答案就是海外,就是日本本身的就業和收入還沒有上來,很多人要工作、要投入生產、產能要擴張,可是國內需求不足,那怎麼辦?那就是把生產出來的產品,就是你本國人沒有用完,包括家庭、企業、政府,本國人沒有用完的那個產出,賣到國外去,這個部份叫做貿易順差,也叫做儲蓄,這是第一個階段,這時候日本的經濟模式就是把儲蓄輸出到國外去,那國外就反過來變成負儲蓄,等於說國外提前消費,超前消費了。

後來這個出口導向模式運作了很長一段時間,別人受不了了,別人一直是負儲蓄,就有貿易失衡的問題,這樣日本就進入下一個階段,叫做尋找新的內需,它們開始發展房地產,從出口導向到房地產導向。房地產導向的話是負債,你買樓子都是貸款,就是把未來的所得挪到現在來使用,這樣債務經濟模式就出來了。然後等到房地產飽和了過度了,日本就進到下一個階段,叫做通貨緊縮的模式。

你現在發現這一整套模式恰好被中共完全模仿去了,當年中共在搞經濟發展的時候,去研究美國怎麼去處理貿易失衡,研究對象就是日本,發現美國用日圓升值來修理日本。所以中共經濟學家研究了之後,堅決抗拒人民幣的升值,非常有經驗的應對這個匯率問題、匯率的壓力。結果他們沒想到掉進房地產這個模式,後面是通貨緊縮模式。他們也沒有料到實體經濟這邊的問題,他們只是應對了金融領域這個匯率的壓力。然後美國出了新招,用了關稅,這關稅一出來以後,中共經濟學家傻了,因為沒有前例可以研究。

日圓升值如何引爆泡沫化 責任不在美國施壓

吳嘉隆在《菁英論壇》表示,當年日圓升值的時候,日本產業要移轉出去,轉到工資要低的地區,降低成本嘛。那個時候考慮到南亞,日本的出口業,一個強項就是汽車業,汽車業轉移出去的話,它發展出一個辦法,就是一部份的零件在菲律賓,另一部份的製造在印尼,另外一部份在馬來西亞,最後全部運到泰國去組裝成整部車子來賣,結果東南亞國家每個國家都分到一杯羹,拿到一點好處,但是沒有國家能夠整車串起來跟日本競爭。就是每一個國家都是替日本打工,這樣日本出口在海外設立生產線,就不用擔心這些國家將來追上來超過、取代日本的市場。

結果美國把這一套操作、這一套邏輯套用在另一個行業叫做半導體。半導體的光科技在荷蘭,特殊化學材料在日本,記憶體在南韓,晶圓代工和封裝測試在台灣,然後美國自己掌握半導體設計軟件、半導體設計生產設備,當然還有訂單,美國最後把它串起來。結果到最後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在半導體產業完全威脅取代美國。複製了當年日本汽車業的模式。

現在想起來,美國給日圓升值壓力也是對的,有正當性。因為美國的貿易失衡的確非常嚴重,所以美國當年把德國、日本、英國、法國都找來,說貿易失衡要修正。這表示說,日本先去挪用別人的儲蓄,先大量貿易順差,出口到國外,那別人等於是提前消耗儲蓄,叫負儲蓄,那別人到時候撐不住了,所以貿易失衡一定要調整的。

吳嘉隆說,當年日圓升值過程中,對日本經濟的確構成重大傷害。原因我們回顧一下,是因為當年日本央行不敢讓日圓大幅升值,它怕傷害企業的這個競爭力,它是用漸進的方式去升值,結果所有的人都知道,日圓升值還沒結束,所以金融市場產生了日圓會升值的預期心理。那會導致甚麼結果?就是國外熱錢湧進日本,日本的股市、房地產市場就泡沫了,興旺了,然後就陷入通貨緊縮時代長達二十年,是這樣來的。所以關鍵在於當時日圓的升值操作出了問題,這才是罪魁禍首,日本的泡沫經濟不是美國逼的,是日本自己在操作的時候,沒有執行最好的策略,他們當時不了解,如果你快速升值,大幅度的升值,幾乎一步到位的話,那個升值的預期心理就直接消失掉了。

研發能力強大根基自固 地緣政治決定日本崛起

大紀元時報總編輯郭君在《菁英論壇》表示,地緣政治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發展。日本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開始現代化,主要依靠英國和美國的支持。原因是英國和美國擔憂沙俄在亞太地區的擴張。上個世紀初日俄戰爭,日本人贏得全面勝利,很大程度依靠英國的軍艦和英國、美國的海軍情報,後來英美又在經濟上支援日本。後來的日本陷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英美作戰。日本的第二次崛起,就是二戰之後的再度崛起,同樣是美國支持,因為冷戰期間美國要依靠太平洋島鏈,鎖住蘇聯和中共,等到美國和中共緩和,美國和中共進入蜜月期,日本的作用大大降低,結果日本經濟就再次陷落了。而現在,日本對美國和西方來說,其戰略位置再次變得極其關鍵,原因是要對抗中共。所以這次日經指數超越34年前的高度,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信號、也是一個非常明顯的跡象。我認為這是美中全面對抗的一個結果,當然這可能只是開始而已。

未來一旦全球市場形勢發生變化,日本這個國家的潛力是巨大的,所以很多投資者認為,現在是投資日本的好時機,當然這有日圓匯率的原因,但很重要的也是日本的工業和科技潛力非常大。我們可以看看日本和中國的對比。

日本人總共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是29人,2001年以前只有12人,而且這12個人裏面還有兩個文學獎,一個和平獎。從2001年以來,總共有17個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科學獎,包括物理獎、化學獎,和生物醫學獎。比較一下,中國大陸至今獲諾貝爾科學獎的,只有一個人,就是屠呦呦的那個青篙素。只算最近的23年,兩邊的對比是1比17。這是一個巨大的差距。

這種差距反應了兩國的基礎科學研究的不同。另外,在經濟產業領域,差距其實也是非常大,就是中國表面上看起來賣了很多東西,經濟好像很突出,但製造業的基礎,比如精密工業製造和化學製造、高端設備、半導體製造等等,日本現在都是全球領先。比如說F35,大家都知道是美國最先進的戰鬥機,但實際上差不多40%的零部件是由日本製造,所以F35應該說是美日合作製造。再比如未來美國要和日本進行全面的太空合作,原因也是一樣。

日本優勢中國學不了 不在中華 罪在中共

吳嘉隆在《菁英論壇》表示,日本跨過了中等所得陷阱,然後具備強大的研發能力,日本有很多研發成果沒有拿出來,沒有商業化,它要放在架子上,為甚麼?因為日本一推動新的創新出來以後,其它國家包括美國企業或者台灣企業,每一個人就開始研究、開始跟進,最後日本的那個領先差距又被抹掉了。所以日本想一想,這樣不合算,它就等對方追上來,它才推出那個新的研發,其實它有很多東西已經做好了,放在架上沒有放出來。當年日本六零年代的時候,很多書都在嘲笑日本,說日本只會模仿,現在中國叫山寨或者竊取,可是日本後來真的走出來了,現在沒有人可以懷疑日本的創新能力。

現在日本的工業技術創新能力真的是挺很強了,這個給中國一個啟示,就是你一定要懂得從模仿走向自主創新。那習近平也在講自主創新,但是自主創新的條件,中國現在並不具備。

第一個,你創新的話,你要投資於人力資源,不是投資於硬件、建築、基礎設施那一套,你要懂得投資在人。投資在人有幾個方面,一是教育,二是醫療,三是住房,最後加上社會福利。你這幾個領域做下去,把人解放出來,才可以啟動人的生產力和創造力,這是對人的投資。

第二個,你要懂得給個人自由,包括出版自由、新聞自由,這個叫言論自由,在上帝那裏在叫思想自由,就是信仰的自由。如果你沒有尊重宗教的自由,你就談不上信仰的自由;你沒有信仰的自由,你再講言論自由、出版自由、新聞自由,那就都談不上了。你沒有個人自由的話,你沒有辦法推動創新,這是個很簡單的道理

第三個,你要懂得用制度保護私有產權,保護知識產權。

這三個都具備以後,你才看得到源源不絕的創造力、生命力的出現。這些領域日本當然都全部做到了,而中國恰好都沒做到。中共一直停在所謂中國製造2025,就是千人計劃,就是準備從外面去竊取,那不是中國的自主創新能力。所以習近平講自主創新能力,這個是對的,可是他的做法沒有配套,所以中國現在還卡在山寨和竊取的層面上。

吳嘉隆說,所以中國一定要了解,不能創新的根源在政治,在制度,不是中國人沒有能力搞技術,中國人完全有能力搞技術,你看台灣搞半導體就知道,中國人搞技術不是問題,問題出在體制本身。

新唐人、大紀元推出的新檔電視節目《菁英論壇》,是立足於華人世界的高端電視論壇,該節目將彙集全球各界精英,聚焦熱點議題,剖析天下大勢,為觀眾提供有關社會時事和歷史真相的深度觀察。

本期《菁英論壇》全部內容,敬請線上收看。#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