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當局投資20億元人民幣,歷時20年編纂而成的《清史》,據知最終經過兩年「政審」未能通過,被束之高閣。華裔學者張泰蘇在披露這一消息時直指,花20億元的大工程現在因為政治不正確而付諸東流,從中可知中共學術審查制度的現狀。
11月3日,任教於美國耶魯大學的法學、史學學者張泰蘇在社群平台X上發文稱,從可靠的消息來源得知,中共編纂的《清史》已被高層擱置,理由是「受到新清史影響過大」,「未能肯定人民的觀點」,因此在政治上「無法被接受」。
文中說,這是令人震驚的指控。「聽完之後百感交集。項目裏多少學者幾十年如一日地反對新清史,到最後還是逃不開這種莫須有的帽子。」
張泰蘇表示,過去20年來,當局已經為此編史計劃花費了將近20億元,現在只因「政治不正確」就被擱置,等於浪費資源。對於想了解當前中國學術審查情況的人來說,這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對此,美國歷史學家、新清史學者米華健在X回應說,其實是新清史的觀點受清史編纂組的影響,而不是相反。
張泰蘇也在微博上提及此事。其微博下邊不少網民回應:
「如果學術研究需要過政審的話,就必然喪失客觀性,只會產出畸形的怪物。」
「快截屏。幾十年後這就是《清史》研究史學史的一條重要史料。」
「卡殼未必是壞事,不完成清史也好過完成充滿意識形態(無論左右)史實靠邊的清史。」
「乾脆把歷史檔案的解密期弄成300年,就沒那麼些忌諱了。」
「清史還是不出為好,歷史要麼服務於合法性建構,要麼追求事實滿足個別人的好奇心,一種敘事一定不能同時滿足這兩個矛盾的目標,官修史書更是矛盾的焦點。」
1990年代開始,美國漢學界興起「新清史」研究風潮,其觀點與中共敘事大相逕庭。2019年1月,中共黨媒《人民日報》曾發表長文《牢牢把握清史研究話語權》,宣稱清史研究「與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有著密切關係」,「事關意識形態安全」。
據悉,2002年中共官方決定編修《清史》,由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持編寫,有多達上千名專家學者參與。2018年9月,《清史》送審稿上報中共當局。2019年,送審稿交由新成立的中國社科院中國歷史研究院負責審讀,並專門成立審讀工作領導小組。
2023年6月,中共央視報道,《清史》106冊共計3200萬字書稿的審讀工作歷經近兩年,已初步完成。但此事之後再無下文。#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