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溫詩鑄、首都醫科大學血管外科專家汪忠鎬2023年11月3日同日病亡。近一個月內,中國大陸9名院士密集病亡,其中7人為中共黨員;包括中共「導彈驅逐艦之父」潘鏡芙、核工程化學家袁權、原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王澱佐。

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溫詩鑄病亡

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摩擦學專家、原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創始人、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溫詩鑄,因病醫治無效,於2023年11月3日在北京去世。

溫詩鑄,1932年11月2日出生於江西豐城,195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機械製造專業,留校任教;歷任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機械設計教研組副主任、主任,摩擦學研究室主任、摩擦學研究所副所長、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22年重組建設為高端裝備界面科學與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和名譽主任;先後兼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摩擦學分會副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微米納米技術學會理事等職。溫詩鑄出版《摩擦學原理》、《納米摩擦學》等學術著作7部共12版。

官方訃告稱,溫詩鑄是中國大陸開展摩擦學研究的先驅者之一;開拓了納米摩擦學研究,為超精密表面製造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科院院士、首都醫科大學血管外科專家汪忠鎬病亡

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血管學家、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主任醫師、教授汪忠鎬,因病醫治無效,於2023年11月3日在北京去世。

汪忠鎬,1937年9月出生,浙江蕭山人,1961年畢業於上海醫學院(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2005年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汪忠鎬為布加綜合症提出全方位診治體系,引入牛津外科學和美國脈管學教科書;開創大動脈炎嚴重腦缺血的多種術式、首先完成全主動脈夾層和減速傷的腔內治療;在國內首先完成頸動脈內膜剝脫和糖尿病足的血管重建術;主編中文專著16部,參編英文專著17部。

汪忠鎬曾獲中共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0項,國家專利12項。

中科院院士、地震工程學家胡聿賢猝死

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地震工程學家、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胡聿賢,因突發心臟病,於2023年10月30日在北京去世。

胡聿賢,1922年10月出生於北京,1946年本科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碩士1949年、博士1952年畢業於美國密歇根大學。1955年與錢學森等同船回國,先後在中國科學院土木建築研究所(現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任工程力學研究所所長,1991年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胡聿賢曾擔任世界地震工程協會的中國國家代表,多次獲中共國家科技進步獎,是中共第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官方訃告稱其為中國地震工程學的開拓者之一。

中科院院士、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工程化學家袁權病亡

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工程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袁權,因病醫治無效,於2023年10月29日在大連去世。官方訃告稱其為中共優秀黨員。

袁權1934年11月出生於上海。1956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化工系,1960年於中國科學院石油研究所(現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生畢業後留所工作,歷任室主任、副所長、所長,學位委員會主任和學術委員會主任,1991年成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先後擔任中國化工學會、中國煤炭學會等7個學會的理事、常務理事、副理事長,北京化工大學兼職教授。

袁權曾任中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化工評議組成員,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多相反應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是中共十四大代表。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介紹,袁權自20世紀50年代末起,為解決中國原子能領域的重水技術需求,開始從事精密精餾和重水分離研究,研製成功高效多管精餾塔,實現了由液氨生產重水的新方法和水蒸餾重水提濃工藝,70年代主持完成航太燃料電池系統研製並發展了相應的理論。

袁權先後獲得中共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國防科委尖端成果獎等國家、中國科學院及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近20項;1999年9月,出席「兩彈一星」表彰大會。

兩院院士、原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王澱佐病亡

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礦物工程學家,原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王澱佐,因病醫治無效,於2023年10月25日在北京去世。官方訃告稱其為中共優秀黨員。

王澱佐,1934年3月23日出生於遼寧省錦縣(現凌海市),1949年東北大學肄業,1956-1961年就讀於中南礦冶學院選礦系,畢業留校工作至1991年,1985年任中南工業大學校長;1990年成為為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1991年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同年任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院長。1994年成為首屆中國工程院院士、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998年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1999年任中國工程院黨組副書記、常務副院長;2006年成為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

官方訃告稱,王澱佐從事選礦冶金事業70餘年,組織和參與中共國家重大項目諮詢工作,參與中共國家相關重大戰略規劃。

工程院院士、油田開發工程專家韓大匡病亡

中共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油田開發工程專家、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研究員韓大匡,因病醫治無效,於2023年10月23日在北京去世。

韓大匡,1932年11月26日出生於上海市。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曾任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研究生導師;2001年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官方訃告稱,韓大匡一直從事油氣田開發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多次闡述和指導了中國油田開發全局的技術戰略和對策,參與或主導了學科規劃的制定。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首任院長楊樂病亡

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首任院長楊樂,因病醫治無效,於2023年10月22日在北京去世。官方訃告稱其為中共優秀黨員。

楊樂,1939年11月10日出生於江蘇南通,1962年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六年制),同年考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就讀研究生,1966年畢業後留所工作,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87年出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1992年出任中國數學會理事長,1996年創建中國科學院晨興數學中心,1998年出任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首任院長,曾任中共全國青年聯合會副主席、中共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協常委。

楊樂曾獲中共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華羅庚數學獎、陳嘉庚數理科學獎、何梁何利獎等多個獎項。

工程院院士、中共「導彈驅逐艦之父」潘鏡芙病亡

中共黨員、工程院院士、中國船舶701所研究員、船舶工程專家潘鏡芙,因病醫治無效,於2023年10月8日在上海去世。

潘鏡芙,1930年1月出生於浙江湖州市,195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電機系,先後在華東電工局、一機部第二設計分局、一機部船舶工業管理局、國防部七院七一所等單位工作,曾任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零一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兼副總工程師;主要從事水面艦艇設計研究,曾主持了中共第一代導彈驅逐艦設計與第二代新型導彈驅逐艦設計,被中共稱為「導彈驅逐艦之父」。

潘鏡芙1995年成為中共工程院院士,享受中共國務院特殊津貼,多次獲中共國家科技獎,曾被中共國防科工委授予「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稱號。

中科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鄭光美病亡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動物學和鳥類生態學家鄭光美,因病醫治無效,於2023年10月3日在北京去世。

鄭光美,1932年11月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1954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生物學系,同年8月留校任教,1986年被聘為北京師範大學生物學系教授,2003年11月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鄭光美是中共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曾擔任中共國家教委理科教學指導委員會生物學科副主任、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多次獲中共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

 

------------------

🗞️9.17暫別實體 立即預購
https://bit.ly/buybyepaper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