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日)出版2023年中學文憑試甲類科目《試題專輯》,輯錄各科的試題與評卷參考、試卷主席的評語、評核準則解釋、考生表現分析等。其中,有考生將《新青年》創辦者陳獨秀倒轉寫成「秀獨陳」,把「張竹君」當成抗日戰爭時期人物。
今年中史卷二其中一條題目讓考生根據三份資料和援引史實,析論五四新文化運動出現背景。當中「資料三」是1916年出版的雜誌《新青年》封面圖片,印有「陳獨秀先生主撰」(由右至左寫)。考評局指最嚴重的錯誤是有考生將《新青年》作者寫成「撰主生先秀獨陳」,答案匪夷所思;不少考生將五四新文化運動與五四政治運動混淆,將1919年5月4日遊行誤當成新文化運動背景。
卷一乙部第8題關於文化大革命,考生需要根據資料、援引史實闡述改革開放措施的內容與成效,考評局指不少考生列舉的例子值得商榷,例如引述2000年後例子,2019年Tesla電動車在上海設廠等。
專輯指,考生一如以往混淆史實,例如把「楊虎城」當成「楊國忠」、「汪精衛」當成「蔣介石」,更將「秋瑾」和「張竹君」當成抗日戰爭時期人物;雖然大多數考生答對簽署《馬關條約》的中日代表是「李鴻章」及「伊藤博文」,但部份考生把日方代表寫成「明治天王」;誤認東晉時期書法家「王羲之」為唐代人。
考評局指考生字體潦草、寫錯字、難以辨識的問題比去年普遍,尤其涉及人名和地名,例如把「楊虎城」寫成「楊虎成」、「林彪」寫成「林標」、「李大釗」寫成「李大鈔」、「深圳」寫成「深川」;「踴躍」寫成「勇躍」、「舉辦」寫成「舉辨」
英文科口試方面,部份考生過份使用「I agree with you」(我同意你)去回應其他考生,但未有解釋同意甚麼;亦有考生把中文硬譯,將「開冷氣」說成「open the air-con」等。
通識科方面,其中一題圍繞怎樣處理即棄塑膠,「徵費」或是「禁用」較合適,部份考生只針對「膠袋」而非「即棄塑膠」,亦未有就香港情況加以探討。另一題關於電子學習,有考生對「電子學習」理解單一,只理解成「網上課堂」,未能提出其它例子。
考評局形容,大部份考生文句夾雜沙石,較多使用網絡用語,或將口語寫成書面語;認為情況與社交媒體普及有關,考生平日接收到的資訊往往經過篩選或濃縮,建議考生改變接收資訊的方式,多閱讀完整專題報道或長篇經典小說等。@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