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晚間,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集體發布公告:控股股東匯金公司於該日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交易系統增持其A股股份,且擬在未來6個月內(自本次增持之日起算),以自身名義繼續在二級市場增持四大行股份。

先看看匯金的來頭。匯金,直屬中共國務院的國有獨資公司,2003年成立,被稱為"金融國資委"。所以,匯金增持四大行,具明顯的政策含義。

事實上,這是匯金公司第7輪增持四大行。上次增持在2015年。那麼,匯金為甚麼時隔8年後再度增持四大行呢?

首要目的是提振四大行和銀行板塊股價、提振當前疲弱市場的信心。

當局2021年底提出的中國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至今未變。「三重壓力」中最核心的還是「預期轉弱」,就是沒信心了。資本市場表現尤為突出,2022年以來A股熊冠全球。當局對策之一,就是今年7月2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的「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希望以此促成市場和經濟儘快形成良性循環。

在這個背景下,匯金注資四大行。回顧歷史,在市場低迷的2008年~2013年,匯金曾多次出手增持,暫時能起到一些作用(例如,2008年9月首次宣布增持銀行股後,結合印花稅單邊徵收的利好消息,次日滬指暴漲9.46%),不過刺激作用趨弱(例如2012年以及2013年兩次買入後,滬指5天及一月均出現了下跌),根本無補於大勢。

具體到匯金當前這次增持,可以說力度不大(以10月11日四大行收盤價估算,合計約4.77億元),效果也不明顯(10月12日早盤,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和農業銀行股價漲幅分別為2.54%、2.68%、3.18%和0.55%,整體而言A股銀行板塊高開平走)。這說明市場反應並不強烈。有論者稱「市場目前更願意相信實際的數據,而非邏輯和政策信號意義。」

從這個角度講,北京的政策意圖——通過匯金增持、「四兩撥千斤」, 提振股市信心、推動經濟重整——並未達成。

為甚麼沒能達成呢?直接原因是股民對銀行股缺乏信任。

中國內目前的銀行金融機構4000多家,其中A股上市銀行42家,總資產達226.7萬億元,總市值高達10萬億,整個盤子非常大。但是,銀行股長期表現不佳。

例如,2019-2020兩年間(2018.12.31-2020.12.31),申萬銀行業指數累計漲幅20.9%,落後滬深300指數55個百分點(見下圖)。

進入2023年,銀行股整體波動明顯,也沒跑贏大盤。8月4日,銀行板塊指數上漲至小高峰3105.79點,隨後處於上下小幅震盪態勢,截至10月12日收盤,銀行板塊指數報2959.28點,日漲幅為1.38%。

廣大股民發明了一個新詞彙——將銀行與保險、地產兩個板塊並列,稱作「A股三傻」。這顯示市場對於上市銀行的認可程度相當低。

銀行股長期市場表現不好的一個突出指標,是市淨率低。市淨率是每股股價與每股淨資產的比率。從整體來看,目前A股42家上市銀行基本上市淨率低於1倍,也就是說處於「破淨」狀態。截至5月5日,42家A股銀行的平均市淨率為0.62。除了寧波銀行和招商銀行,其餘銀行均處於「破淨」狀態。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農業銀行、郵儲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的市淨率分別為0.57、0.514、0.554、0.756、0.596、0.551。

事實上,銀行股早從2013-2014年開始就大面積「破淨」,除了2015年短暫的時間有幾次表現以外,過去10年大部份時間都處在淨資產以下。

這就奇怪了:國有大行近五年分紅率基本穩定在30%左右,而且平均股息率(一年的總派息額/當時市價)從2019年的4.85%提升至2022年的5.83%,遠高於銀行存款利率(把錢存銀行拿利息不如買銀行股吃分紅);便宜的、低估的東西在任何一個市場都會受到投資者的追捧,但是為甚麼銀行股過去10年無人問津呢?

是價值規律不適合A股市場嗎?顯然不是。

那麼原因何在呢?核心一點,就是中國的銀行業太「離奇」了。這裏僅舉兩方面的事例。

其一,存款失蹤案長期頻發。10多年來,從酒鬼酒1億元存款被盜案、瀘州老窖5億元存款失蹤案、2014年42位存戶9505萬元存款失蹤案、杭州某國有銀行億元存款失蹤、以及合眾人壽3億存款失蹤案等,到今年3月「工行2.5億存款不翼而飛」等等,實在怵目驚心。但是,銀行推卸責任,存戶難以維權。

其二,查不完的銀行腐敗案。例如,2022年全年,銀行系統至少有39名高管落馬,其中國有六大行共有18人被查,政策性銀行共有10人被查;股份行和地方性銀行約有7人落馬,農信社系統有4人被查。今年2月17日,劉連舸突然被免去中國銀行黨委書記職務,成為「二十大」之後,首個落馬的中管金融企業「一把手」。據財聯社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至少有42名銀行系統高管(大行部門負責人以上,其他銀行高管以上)相繼落馬,國有六大行成金融腐敗「重災區」。

這樣的銀行系統,人們怎敢相信!

其實,中共當局也不相信。2017年「十九大」首次提出三大「攻堅戰」,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中共甚麼牛都敢吹,敢說「整體脫貧的人間奇蹟」,可就是不敢吹已經化解金融風險了。相反,迄今對金融風險高度緊張,被銀行爛帳、地方債、房企債務違約、金融腐敗等等搞的焦頭爛額,覺都睡不著。這幾年動作頻頻,但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基本上表面文章,不敢也沒能力解決實質問題,只能坐等爆煲。

大紀元首發#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