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在香港的中國大型國企紛紛重新起草章程,建立以前只在集團層面存在的黨支部,引發投資者對國企治理的擔憂。專家認為,中共原本有一層紗布罩在上面,現在把紗布揭掉了而已。
綜合英國《金融時報》和美國《華爾街日報》的報道,2016年以來,至少有32家在香港上市的國企增設了黨支部,包括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等四大銀行,以及中信證券、海通證券、中國石化和中國中鐵等。這些企業合計市值超過1萬億美元,幾乎相當於香港股市總市值的1/3。
涉國企佔港股市值1/3
這些國企修改後的章程強調黨組織在公司內部發揮「核心作用」,並授權黨支部在營運、人事及發展策略等多方面,向上市公司董事會「提供意見」。以海通證券修訂後的公司章程為例,該章程明列:董事會決策公司重大事項應先聽取公司「黨組織」的意見,董事會根據「黨組織」意見才作出決定。
工商銀行今年6月底通過的修訂後的章程,其中包括這樣的條款:「黨支部設書記1名,副書記2名,其他黨支部成員若干名。董事長、黨支部書記由一人擔任。」
《金融時報》報道稱,在大多數西方高管和分析師來看,黨在國有企業內地位提高會破壞公司董事會的權威,對國有企業改革而言是一個壞消息。
《華爾街日報》也認為,由於上述公司發行的股票和債券是國際投資者廣泛使用的某些基準指數重要組成部份,比如MSCI明晟新興市場指數,一些基金經理已經對這一情況感到擔憂。
中共利益優先 股東次之
前香港交易所董事魏大衛(David Webb)對此發出猛烈批評:「正式確立共產黨在國企中的角色為這些企業遵守黨的指示提供了藉口,降低了公司優先考慮股東利益的可能性,暴露了中共深化改革的虛偽。」
事實上,中共黨支部進入香港金融界並非現在才出現。據美國之音引述旅美政治經濟學者程曉農的話說,中共的國有企業中一直就有黨支部,從來沒有間斷過。
「共產黨原本有一層紗布罩在上面,現在把紗布揭掉了而已。」程曉農認為,設不設黨支部對於這些進入香港的紅色資本沒有本質上的影響,「因為投資者認的是錢,而不是黨政」。
《華爾街日報》報道指,令市場投資者擔憂的是,在缺少監督的中共政治體系當中出來的高層人員是否能對市場作出有效判斷成疑──2015年中國股市曾出現較大動盪,而北京的體系似乎未能在市場規律下成功挽救形勢。◇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