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發炎不可小覷,有研究認為,多達五分之一的癌症與慢性炎症有關,而導致身體發炎的一個主因就是飲食。因此,有營養師建議有6類食品應避免食用。
慢性炎症對身體健康造成損害
炎症是身體免疫系統對外來入侵的正常反應。據資料顯示,急性炎症可以抵抗感染或治癒傷口,它對突然的身體損傷做出反應,例如割傷手指。為了幫助傷口癒合,免疫系統會將炎症細胞送到傷口處,這些細胞會加速癒合過程。
急性炎症的典型表現包括皮膚發紅、疼痛、發熱和腫脹。這種人體對疾病、傷害或感染的自然反應,通常會都自行消退。
然而,慢性炎症則是另外一種不同的情況。慢性炎症會對健康的細胞、組織和器官造成損害,持續下去,會引發糖尿病、類風濕關節炎和心臟病等。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體內的炎症細胞,會攻擊關節組織,導致關節的嚴重損害,出現疼痛甚至畸形。
癌症與炎症有很高的關聯度
2010年3月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細胞》(Cell)上的一項研究綜述表明,細菌和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會增加癌症風險,有高達20%的癌症與慢性感染有關。炎症反應在腫瘤發展的不同階段起著決定性作用,包括初始、發展、惡變、侵襲和轉移。此外,炎症還會幹擾免疫系統並影響治療效果。
根據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的資料,除癌症外,許多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病、哮喘、心臟病、II型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柱炎也都與慢性炎症有關。
如何知道自己有慢性發炎
與急性炎症不同,慢性炎症往往沒有明顯體徵。那麼,如何知道自己的身體有慢性發炎呢?如果你有如下症狀,就要到醫院檢查了:
1,疼痛。如果你有關節痛、肌肉痛,甚至脊柱疼痛的症狀,那可能就是慢性炎症引起的;
2,慢性疲勞和失眠。研究表明,炎症會導致慢性疲勞,且失眠可能與多種炎症因素有關;
3,情緒障礙。如果你在生活中經常出現抑鬱和焦慮等情緒障礙,它有可能是慢性炎症引起的。近年的研究發現,異常的發炎過程被認為是導致情緒障礙的病理生理機制;
4,胃腸道併發症。便秘、腹瀉和胃酸反流都屬於胃腸道併發症,便秘和胃灼熱是身體正在處理炎症的跡象。不明原因的腹瀉可能是由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等炎症性腸病引起的;
5,體重增加或減輕。研究表明,超重與炎症是相輔相成的關係,隨著體重增加,血液中一種稱為 C 反應蛋白 (CRP) 的炎症標記物的水準也會上升。 這種超重還會增加罹患 II 型糖尿病的風險;
6,經常感染。如果你不斷感染或感染反覆發作,慢性炎症可能是罪魁禍首。
要想確認自己是否真的患有慢性炎症,最好是到醫院做血液檢查,以確定如下指標是否正常:
1,CRP指標。驗血會測量肝臟產生的一種蛋白質,即C-反應蛋白(CRP),它會因炎症而升高。在每升血液中,CRP水準為1-3毫克通常表示炎症水準較低,但屬於慢性炎症;
2,hsCRP指標。高敏感度C-反應蛋白(hsCRP)顧名思義就是能夠察覺體內微小的發炎。在每升血液中,hsCRP的正常血清水準為男性低於0.55毫克,女性低於1毫克;
3,紅細胞沉降率。通常用於患有炎症性疾病的人,如類風濕性關節炎。
避免攝入6種能引起炎症的食物
美國臨床營養師勞拉·史尼德(Lara Snead)在約翰霍普金斯醫學網站(Johns Hopking Medicne)上發文表示,發炎可能是由於接觸環境毒素、揮之不去的病毒、衰老或慢性壓力造成的,但是人們每天吃的食物也會有所「貢獻」。
她特別建議避免食用以下這6類食品:
1,糖份高的食物和飲料,如糖果、果凍、糖漿、汽水、瓶裝或罐裝茶飲料和運動飲料;
2,反式脂肪。人造黃油、微波爐爆米花、冷藏餅乾和麵團以及非乳制咖啡奶精中等所含得反式脂肪;
3,加工肉類和紅肉,如波洛尼亞香腸、煙肉、香腸、午餐肉、牛排和漢堡包;
4,用白麵粉做的麵包和意粉;
5,炸薯條、炸雞和甜甜圈等油炸食品;
6,烘焙食品,如點心、蛋糕、餡餅、餅乾和核仁朱古力餅。
雖然沒有一種特定的抗炎飲食,但史尼德強調,整體健康的飲食模式可以幫助人們擺脫炎症並保持健康。她表示,就眾所周知的飲食而言,地中海飲食可能最有助於幫助人們控制炎症。@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