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新總理李強上任後首次到地方,近日在湖南考察製造業,強調重視實體經濟,推進高端製造。專家指,由於市場換技術的能力下降,再加上中美貿易戰爆發後的科技制裁等因素,中國製造業發展困難重重。

此外,中共黨管一切的政治制度,早已被認為是中國製造業發展機制的根本性缺陷。

李強推高端製造 專家析中國製造業數十年未脫的困境

據中共新華社報道,李強3月21至22日到湖南考察,所到的企業包括株洲的中車株洲電力電單車、株洲硬質合金、湖南山河科技,長沙的比亞迪汽車、中國鐵建重工、藍思科技等等。

李強在當地召開了製造業的座談會,他說要把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大力發展先進的製造業。

今年兩會期間,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強調將大力支持高端製造業發展,「任何時候中國都不能缺少製造業」。仕途一直追隨習近平的李強,被認為是習路線的忠實執行者。

不過,專家認為擺在李強面前的,是困擾中國製造業數十年未解的難題。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二所所長花佳正3月23日對《大紀元》分析說,中國大陸製造業的問題是,有製造力,但對高端技術和專利的掌握度不夠。「高端製造的技術、機器設備以及專利權多掌握在先進國家手中。」

中國製造業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靠廉價的勞動力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起家。在過去幾十年的時間裏,國際大公司紛紛在華設廠。但中國至今仍然是一個主要從事低端製造業的國家。

早在2010年,時任副總理的李克強就說過,大而不強一直是中國製造業發展中的軟肋,「許多關鍵技術、大型成套設備、核心元器件和重要基礎件都依賴進口。」

直到去年,長江證券發布的《2022年製造業專題研究-中國製造業的現狀和未來》的報告說,從絕對數量來講,「中國仍然是一個以生產低端商品為主的國家。」

花佳正對《大紀元》說,中國之前製造業能夠快速地成長,是因為過去有台灣、日本、南韓的國際大廠在中國投資生產。中國大陸當初用的就是以市場換技術的辦法,「可是現在的問題是,市場換不到技術了。因為現在國際上都是做分流的投資,還有美國主導的供應鏈分散的問題,讓中國過去的以市場換技術的模式,遇到了困難。」

花佳正說,正因為這樣,中共當局提出要自己提升,比如說之前提出的從製造大國變成製造強國、「中國製造2025」等等。但這只是一些口號或政策上的推動,問題是中國核心的東西沒有到達那樣的水準。

中國製造業發展還有諸多新難題

花佳正認為,李強要推動製造業,面臨的另一個難度,就是中美貿易後的科技制裁還在升級。

由於中共一貫不遵守的知識產權保護和向西方盜竊技術,引起西方,特別是美國的不滿和反制。到目前為止,已經有數百家中國公司遭到美國的各類制裁。繼本月初美國商務部將中國的「華大基因」和「浪潮」等28家實體列入實體清單之後,3月9日美國財政部又宣布,對幫助伊朗製造無人機用於俄烏戰爭的五家中國公司實施制裁。

習近平近年頻提要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近期當局已宣布設立中央科技委員會,將重組後的國務院科技部作為附屬,要搞全國統籌、搞舉國體制、舉國科研。

旅美經濟學者鄭旭光曾對《大紀元》說,中共設立中央科技委員會、重組科技部,類似於毛澤東時期搞兩彈一星的狀態,就是集全國之力,要突破一些硬科技的短板。習近平怕未來美國主導的西方世界進一步對中共進行制裁,像對俄羅斯那樣,所以中共在早早做準備。

不過,台灣雲林科技大學財政金融系教授鄭政秉曾對《大紀元》表示,黨的控制力也越來越強,對於強調自由開放和競爭才會創造出好成果的科技發展,絕對是一個壞做法。

美國之音曾報道說,中共治下的製造業無法達到高質量發展,創新能力也差,最核心的問題是其政治制度的根本性缺陷,中國的計劃經濟、政府主導一切的模式扼殺了創造力。

中國製造業的前途不樂觀,還有新的因素。

近年來中美兩國關係日趨惡化、中國人口結構變化、跨國公司外遷等等也嚴重限制了中國製造業向高端發展。彭博社近日報道說,為了擺脫對中國的過份依賴,蘋果手機的最大代工商台灣富士康科技集團計劃投資大約七億美元在印度建廠。

據美國之音3月22日報道,美國國會共和黨聯邦參議員Sen.Josh Hawley,R-MO周推出一項新議案,旨在取消與中國的正常貿易關係待遇。如果法案獲得通過並生效,美國將撤銷中國過去20多年來所享有的最惠國待遇,這也將對中美兩國的經濟關係產生重大影響。

中國經濟低迷,內需不振,汽車銷售開啟「自殺式」價格戰,比亞迪3月9日加入降價潮。圖為2022年華中國際車展的比亞迪汽車。(Getty Images)
中國經濟低迷,內需不振,汽車銷售開啟「自殺式」價格戰,比亞迪3月9日加入降價潮。圖為2022年華中國際車展的比亞迪汽車。(Getty Images)

市場慘澹 中國實體經濟難救

李強在湖南強調要重視實體經濟,大陸民營企業家周先生23日對《大紀元》說,這些年在中國搞實體經濟的老闆垮了很多,日子都不好過。

這次李強到訪的幾家有代表性的實體經濟產業,其中有長沙的比亞迪汽車。

去年第四季度,尤其是12月份全國疫情以來,汽車產銷受到嚴重影響。中國汽車市場本月掀起「史上最慘烈價格戰」,至少40個品牌推出促銷優惠。

周先生告訴大紀元,中國製造業市場很疲弱,都在大降價,比亞迪的車價就降了三分之一。

他說其中一個原因是爆發疫情這幾年,人們都沒錢了。「很多人買不起車,有的是買得起用不起,油價又高。」

花佳正表示,從去年開始,中國大陸出口衰退,當然這與全球的環境有關,當局現在就是希望能夠通過內需來支撐經濟。但是因為之前的經營政策和現在的通脹,導致內需市場沒有像過去那麼好。

3月17日,中共財政部公布了2023年前兩個月財政收支情況:1—2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5,642億元,同比下降1.2%。其中國內消費稅3,568億元,同比下降18.4%;個人所得稅3,881億元,同比下降4%;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2,933億元,同比下降21.6%。關稅401億元,同比下降27%。車輛購置稅397億元,同比下降32.8%;印花稅781億元,同比下降31.3%。其中,證券交易印花稅282億元,同比下降61.7%;土地和房地產相關稅收中,契稅875億元,同比下降4%;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5,627億元,同比下降29%;城鎮土地使用稅296億元,同比下降7.4%。

3月21日,旅美時事評論員章天亮在自媒體《天亮時分》中分析說,1—2月中國消費稅下降了18.4%,這意味著大家不買東西了;個人所得稅下降了4%,這意味著個人收入的下降;進出口消費稅、增值稅下降了21.6%,關稅下降27%,意味著中國現在進出口也大幅度地下滑;車輛購置稅下降了32.8%,將近三分之一,等於中國在1、2月份少賣了三分之一的車;證券的印花稅下降了61.7%,意味著大家都不買股票了,這相當於資本市場已經有60%的生命力都消失了。

3月才正式上任中共國務院總理的李強,本身沒有經濟領域的管理經驗,也沒有當過副總理,其能力備受外界質疑。李強最知名的「政績」,是在上海執行習近平的清零防疫政策,封城兩個月,重創民生和經濟。

台灣學者宋國誠早前對《大紀元》表示,習近平的新班子裏面缺乏專業的經濟人才,權力的政治官僚多於專業的技術官僚。這種決策結構本身沒有辦法去應對接下來層出不窮的國內問題。#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Miss NTD選美大賽現正接受報名:
https://bit.ly/MissNTD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