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兩會正在召開,從兩會的機構改革、人事任命、領導人講話以及參會人員的構成,可以看出一個黨國趨於一體、國進民退、經濟趨於封閉相對清晰的發展軌跡。
在習近平的「黨領導一切」之下,中共「頂層設計」的基調是,共產中國專制模式試圖與自由世界一較高下。在這種國家目標之下,政府關鍵部門逐漸被黨蠶食,經濟事務服從政治導向,政治忠誠度高於專業知識,市場化的官員被服從命令的官員所取代,可供經濟官員提供的靈活、務實的空間會越來越少。
由於中共政策主軸的變化,人們對中國經濟未來的預期和信心越來越不足,產業外移,人才外移成大趨勢。除了短期內受益於清零結束所引發的經濟反彈,長期來看,中國經濟前景越發黯淡。
黨政合一的機構改革 缺乏糾錯機制
在中共人代會上,除了一些人事任命如李克強的經濟團隊將被替換的外,待審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也引起外界高度關注。
2月28日公布的習近平講話談到,機構改革要「優化政府職責體系和組織結構」,「完善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
分析人士指出,這意味著國務院一些部門要關停並轉,統一到黨中央部門。一個現成的例子是,中共統戰部的副部長潘岳,同時也是國務院系統的國家民委主任;副部長陳旭同時也是國務院僑辦主任;另一個副部長崔茂虎,同時是國務院系統的國家宗教局局長。
具體到所謂「重點領域」,習近平的講話中提到了「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和「完善黨對科技工作統一領導的體制」,這意味著至少在金融和科技兩個領域,上面都有一個黨中央部門所覆蓋。
中共當局3月7日公布國務院機構改組方案,其中包括取消中共銀行保險監管機構,組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作為國務院直屬機構,將中共證監會調整為國務院直屬機構,以及成立國家數據局等。
一些媒體還透露,習近平為加強對金融系統的控制、協調和決策,可能恢復中共中央金融委員會,並任命自己的一位親信擔任這一要職。所有金融監管事務將整合到一個黨中央機構之下。
中共兩會之前曾有消息傳出,中共將成立新機構「中共中央內務委員會」,公安部及國家安全部將脫離國務院系統,直屬「中共中央內務委員會」。另外還傳出港澳辦脫離國務院系統改為直屬中共中央。但目前中共官方未透露此類新方案。
對於中共計劃恢復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日本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矢板明夫對大紀元表示,「中國的金融業,可以快錢進去快錢出來。但是現在習近平說要抓金融業,屬於典型的管殺不管埋,基本上任何產業,只要他一下手去抓,肯定就是一地雞毛。」
矢板明夫分析說,習近平要打壓金融業享樂性精神,要排除金融精英論,排除唯金錢論,排除向西方看齊論。金融行業是非常艱難的行業,除了精英,別人是玩不轉的。金融就是為了賺錢的,排除唯金錢論,那到底還是不是金融業呢?要排除向西方看齊論,你把它跟西方切斷的話,你自己是玩不轉的。如果習近平真正下手來抓的話,對中國金融界來說,是一個非常嚴重的打擊。
旅美經濟學者鄭旭光對大紀元表示,「這次明確就是黨政合一了,十九大就已經吹這個風了,現在是大張旗鼓地幹了,所有重要的部門都要歸黨。國務院也有黨組,問題是它沒法集中到黨中央這個口,那就會形成一個條塊分割。習近平是希望所有的條塊,都匯總到總書記這兒來,實際上更有利於他個人的統治的穩固。」
「長期來講的話,這種黨國體制會越來越僵硬僵化,更容易發生脆斷。體制的剛性增強了,韌性不足了,不夠靈活了,容易出比較大的脆斷的事件。」
時事評論員王赫對大紀元說,「習的改革是加強黨的領導,就是大權獨攬,小權分散。問題是中共內部都是看習的臉色,習近平想要甚麼方案,我就給你甚麼方案,政策討論的空間是很小的,很多政策是一錯到底,沒有糾錯機制。」
透視習近平的新經濟團隊
在中共的政治體系中,傳統上由總理負責管理經濟,幾個副總理協助他的工作並負責不同領域。在本次中共人大會上,習近平將其經濟團隊進行一次徹底改組,預計李強為總理,丁薛祥為常務副總理,何立峰為副總理,朱鶴新為新任央行行長。
與前任不同的是,這四人要麼是習近平的親信,要麼與他的親信有聯繫,他們沒有在西方接受過教育,或者被認為沒有與國際金融組織打交道的經驗。如果不是因為忠誠度的話,四人在競爭中並無競爭力。
中國經濟正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包括消費疲弱、失業率上升、房地產市場低迷、缺乏商業信心、地方政府的債務困擾、人口老齡化以及面臨美國在技術方面的制裁,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他們將如何幫助制定政策上。
王赫表示,「李強有利的地方是習近平信任他,很多事情他就可以放手來做,他不一定是個弱勢總理。」
「李強的資歷在過去按照中共的常規來說,是不夠資格做國務院總理的。現在習近平把他推上來之後,李強能不能服眾?國務院那幫人聽不聽他的?還有待考驗。」王赫說。
專家們也指出,李強雖然有地方工作經驗,但時間不夠長,只有富裕省份的經驗而無貧窮省份的經驗,另外中共多年來至少在經濟和科技領域是專家治國,這方面也是李強的弱勢。
但是李強能夠做的事情是有限的。前上海政法大學副教授、現居智利的評論員陳道銀(Chen Daoyin,音譯)說:「李強可以在這裏和那裏做一些修補,但他不會拆牆建新。」
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吳木鑾(Alfred Wu)認為,由於習近平控制一切,習領導下的總理由誰當不再像以前那麼重要。
習近平的現任辦公室主任丁薛祥預計會成為常務副總理,可能負責國內經濟,特別是財政政策。但他從未領導過一個省,也沒有甚麼制定經濟政策的經驗。
王赫評論說,「丁薛祥有黨務經驗,沒有政務管理經驗,按資歷而言,現在蔡奇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的位置,可能對他更合適。但是習近平沒有讓他坐蔡奇的位置,反而讓他坐國務院第一副總理的位置,明顯是把他作為潛在接班人來培養。」
掌管中國強大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何立峰可能被任命為下一任副總理,負責經濟、金融和工業事務。何立峰在廈門大學獲得了金融專業的本科學位,但他從未在海外學習過。
他將接替副總理劉鶴,劉鶴是一位受過哈佛訓練的經濟學家,在2018年和2019年領導中美貿易談判。
王赫認為,習近平過去幾年對經濟的整頓,都是從何立峰的國家發改委那裏出來的。何立峰在國際經驗交流經驗相對要差一些,他的政策理念更傾向於對經濟左傾,配合習近平搞這一塊。中國經濟現在已經是風雨飄搖了,碰到最高層的這三個人組合成的經濟班子,基本上很難給大家帶來信心。
另一個關鍵角色是中國人民銀行(PBOC)行長,負責中國的貨幣政策和監督金融系統。中信集團董事長朱鶴新是主要候選人,與擁有伊利諾伊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的易綱不同,朱鶴新沒有甚麼海外經驗。
國立金門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副教授盧政鋒對大紀元表示:「這是一群習家班的人馬組成,這個團隊必須對習忠誠,但政策協調機制應該較之前改善。習第三任面對國際及國內的壓力仍持續,沒有舒緩,甚至黨內也仍有沉默的力量可能爆發。新團隊壓力不小。習家軍完全黨政合一。」
王赫表示,「中國經濟問題不是說新一代經濟班子還有多大能力,而是說中國經濟目前已經走入病入膏肓,陷入三重陷阱:第一重陷阱就是經濟結構失衡,第二重陷阱就是經濟體制的桎梏,第三重陷阱就是說整個國際經濟環境的逆轉。新一代班子上台之後,他也不可能根本改變這個頹勢,中國經濟就是要風雨飄搖的大趨勢,他是改變不了的。」
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謝田對大紀元表示,「這個新領導班子對習近平肯定是唯唯諾諾,沒辦法期待有甚麼不同的聲音和制約作用,或者有自己的主動性。中南海南院北院之爭可能會被消除,中國經濟可能會更加缺乏活力。中國現在也沒有甚麼方式來刺激經濟,驅動經濟的三架馬車都熄火了,在也沒有甚麼新的經濟增長點。我認為中國經濟會陷入一個長期衰退之中。」
國進民退、趨於自閉的「高質量發展」
自習近平上台以來,中共一直在淡化GDP數字目標,轉向所謂「高質量發展」,新冠病毒(中共病毒)大流行以來,中共當局逐步降低年度GDP目標,堅持長期GDP增長放緩的道路,從兩會的機構改革、人事任命、領導人講話以及參會人員的構成,可以看出一個黨國趨於一體、國進民退、經濟趨於封閉相對清晰的發展軌跡。
習近平在中共人代會一次閉門會議上發表講話時說,科技領域的自力更生和實力,是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途徑。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他呼籲支 「原創性和開拓性研究」。
在中共「兩會」出席人名單上,騰訊創辦人馬化騰、百度創辦人李彥宏等互聯網巨頭,從名單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晶片等科技硬件行業的研究人員和工程師,包括中芯國際工程師郭會琴,華虹半導體公司董事長張素心等。
兩會名單傳達了中共最高層想法:一方面,北京對民營企業仍然不信任;另一方面,在美國發布禁令切斷中共尖端技術來源的情況下,北京正在改變優先事項,專注於增強硬科技行業。
互聯網平台經濟是中國經濟改開時代的產物,大多數都是民營,創造了中國市場上的就業、消費和繁榮。相比之下,由如晶片等硬科技產業,需要政府大量投資,在經濟上並不划算,國家資本缺乏創新、助長腐敗。
鄭旭光評論說,「習近平要的是高質量發展,這意味著GDP不會年年高增長。一些低端、勞力密集型產業,是要關停並轉的。習近平希望是有高技術,最好是晶片。這些東西解決不了就業,產生不了多少GDP,但是非常核心,習近平在意的是不要讓別人掐我的脖子。」
「他打擊平台經濟、打擊教培行業有甚麼意義呢?如果十幾億人都是一個思想的話,這個國家還有甚麼創新?如果說是一些高精尖的外資,習近平都會很開心,但對一些所謂國際民生有比較大意義的消費類,習近平是一點不關心的,他首先關注自己能不能長期執政。」鄭旭光說。
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能源」一詞被使用了14次,比上一年增加了17%,「糧食」提及次數激增89%,達到17次,這兩個數字都是習近平上台以來的最高水平。
鄭旭光評論道,「習近平大力發展農業,農業沒甚麼產值。但是他覺得這是糧食安全,要保證自給自足。習近平在意的是現在的經濟在封閉的環境下,能不能維繫的問題。如果有人要制裁,要脫鉤斷鏈,你還能不能照常的維持生產,這是習近平擔心的。」
政策主軸發生變化 人們失去信心
由於中國未來政策的不確定性和美中地緣政治之爭,人們的商業信心急劇下降。在中國美國商會3月1日發布2023年度報告中,過半數受訪美商表示,中國已不再是其首要或前三大的投資目的地。
謝田說,「現在對他們來說,經濟上當然是一個重要的施政方向,但可能更大的因應國際社會的環境,面對美國的一些制裁,台海也好,南海也好,可能跟美國發生的衝突,這可能是中共最大的事項。」
從富士康科技集團到歌爾聲學等大型電子組裝商正在響應客戶對多元化供應鏈的需求,在中國境外設立更多工廠。服裝公司也開始轉移供應鏈。
中共正在採取一切措施,以保持蘋果及其供應商富士康留在中國,蘋果最大的海外iPhone手機組裝所在地河南省,該省最高官員在富士康董事長訪問當地工廠時親自迎接他,表明地方政府正在努力吸引外國資金。
據彭博社上周報道,富士康計劃在印度投資7億美元新建工廠,這表明在北京和華盛頓之間緊張局勢升級情況下,供應鏈加速從中國轉移出去。
矢板明夫說,「二十大的時候,基本上不再提改革開放了,也不再提經濟建設了,變成甚麼中國夢、對黨要忠誠,整個國家發展目標出現了巨大調整,引起了大家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預期產生了懷疑,當你發現它可能將來今後不增長,或者是負增長的時候,投資的錢就會停下來,我覺得是一個嚴重事情。」
「中國經濟現在負面的東西很多,第一個是在半導體高科技方面,中國(中共)遭受到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的全面封殺,還有一個就是產業外移,更嚴重的是人才外移。有人說二十大之後,年年是『潤』年,月月是『潤』月,特別是越是有抱負有能力的人,在中國越來越難實現自己的理想,所以說大家往外走。」#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Miss NTD選美大賽現正接受報名:
https://bit.ly/MissNTD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