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局在定位消費的「基礎作用」時,也強調投資的「關鍵作用」。2022年中國經濟風雨飄搖,中共又一次乞靈於投資。
1月17日,中共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1—12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572,138億元,比上年增長5.1%;2022年中國GDP突破120萬億元,增長率3%,其中資本形成總額拉動經濟增長1.5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0.1%。
50.1%的貢獻率是高是低呢?先對比疫情頭三年。2020年,疫情突發,中國經濟遭重創,基本是靠投資(資本形成總額拉動GDP增長2.2個百分點,該年GDP增長率初步核算為2.3%),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81.5%。但是,對投資的高度依賴產生了嚴重後果,也是不可持續的。於是,我們看到,2021年,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驟降為13.7%,僅拉動GDP增長1.1個百分點(該年GDP增長率初步核算為8.1%)。不過,2022年經濟困難,當局再一次飲鴆止渴,走基建老路,大幅拉升投資的貢獻率。
2020-2022三年投資貢獻率的波動如此之大,表明當局的經濟政策是搖擺的,缺乏經濟轉型(從「投資驅動」變為「消費驅動」)的一貫性,總是為「保經濟增速」所左右。
鑒於2022年經濟之糟糕,2023年當局要保經濟增速(有人建議當局將今年GDP增長率目標定為6%),不可能忽視投資的「關鍵作用」。可問題是:2023年投資還能再一次推高嗎?
本文以為,近二十年中國經濟的一大趨勢是:投資貢獻下降,穩投資不可持續。2023年,當局固然可以逆勢而行,提高財政赤字,大發地方專項債,繼續出台金融政策支持基建,但其力度和效果都將相當有限。試講兩點。
第一,中國經濟「投資時代」已經結束,人為擴大投資會造成巨大浪費
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几十年,其中一大因素是高投資。有學者測算,1979—2010年,資本對中國GDP增長的貢獻率高達59.3%。但以2008年為標誌,高投資的時代已經結束,表現為投資貢獻下降,穩投資不可持續。
2008年11月,為應對全球金融風暴,當局推出「四萬億」投資計劃,雖然使2009-2011三年的GDP增速分別高達9.1%、10.3%、9.3%,但後遺症嚴重。2012年GDP增速降為7.8%,是1999以來中國經濟增速的最低值。之後一路下行。直至進入2020年以來的「疫情經濟」時期。
在這期間,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從投資變為了消費。按照官方數據,2013—2021年,中國平均消費率為54.2%(比2012年提高3.1個百分點),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年均值為53.2%,除2020年外,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均在50%以上。
投資之不再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有三點表現。第一,中國快速工業化已經結束(有學者測算,中國2011年開始進入工業化後期);第二,中國快速城鎮化已經結束(城鎮化率從1978年的17.9%提升到2012年的53.1%、2021年的64.7%,城鎮常住人口總量超過9億人);第三,中央和地方財政存在巨大的債務壓力(中國公共部門——政府部門加上國有企業——負債高達160%,而G20國家公共部門債務佔比僅80%-90%)。
換句話說,中國實際上已經進入後基建時代,房地產及基礎設施投資的需求都大幅下降,各地並沒有大量的投資需求。有經濟學者明確指出,如果再繼續人為擴張投資,可能既形不成生產能力,也形不成真正的公共服務能力,而且還會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浪費。
第二,2018年以來投資乏力
2012-2019年,GDP增長率不斷下滑,但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卻不斷攀升。2012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364,835億元,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123,694億元。此後,2013-2015都是兩位數的年增長率,2016-2018的年增長率降為個位數。2018年固定投資達到峰值(635,636億元),2019年後轉頭朝下,變為負增長。2021、2022有所反彈,但未達到2016年的水平(見下表)。2018年也是民間投資的峰值,之後佔比不斷下滑。
表1:2016-2022全國固定資產投資與民間投資
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中共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中,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佔比高達33.9%。而該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到位資金399,440億元,其中:國家預算資金19,244億元。下表是筆者匯集的2013-2017年的相關數據(2018年後未再提供固定資產投資到位資金數據)。從中可以看出,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動力相當大部份來自於政府(公共部門)。
表2:2012-1017國定投資若干數據
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當局非常清楚近年來的投資乏力,力圖「穩投資」,對策是通過增加政府投資,撬動民間投資。但事未如願,民間投資沒帶動,持續增加的政府(公共部門)投資,反而使政府(公共部門)的債務風險大增。
結語
2023年,當局既想穩投資,又要防控與日俱增的債務風險、金融風險。近日,中共財政部長劉昆針對規範管理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話題特彆強調:「我們將進一步打破政府兜底預期。」財政部官網披露的一份提案答覆也針對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明確,要堅持中央不救助原則,做到「誰家的孩子誰抱」。如果2023年防範債務風險、金融風險優先,那麼當局的投資能量將大受限制。
2022年當局費盡心思,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增速也才比2021年加快0.2個百分點,2023年應該很難再提高增速了。
更重要的是,2023年疫情的衝擊到底有多大?中共現在是在賭博,賭全民染疫後形成群體免疫,就此過關。然而,目前的這一輪疫情已經造成大量死亡,走向難以預料,前景不容樂觀。如果與中共的預想相反,那會是個甚麼局面?
大紀元首發#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