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大陸網絡作家撰寫文章稱,中國一線城市2025年人均GDP將趕超西歐和日本,消息很快上了中國各大媒體網絡的頭條,引起廣泛關注。有學者質疑,中國將進入發達國家行列了?怎樣才算是發達國家?

人均GDP趕超西歐和日本?

這篇來自微信公眾號「寧南山」9月初發表的題為「2020年,人均GDP趕超西歐和日本時代來臨」的文章說,在深圳,官方統計常住人口比2010年增長15%的情況下,2016年深圳人均GDP比2010年增長77.5%,平均每年增長逾9%;若按人均GDP6%的增幅計算,並考慮人民幣對美元升值10%,到2020年,深圳人均GDP將達3.5萬美元,2023年則將達到4.16萬美元。

而發達國家過去數十年人均GDP成長一直停留在約1.5%。據世界銀行數據,2016年,英國人均GDP為3.99萬美元、法國為3.69萬美元,日本則是3.89萬美元。

2016年,深圳人均GDP為2.52萬美元,高於廣州的2.1萬美元,北京的1.73萬美元和上海1.71萬美元。但是中國的人均GDP,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只有8123美元,比最高的要低約三分之一,居世界第66名。

文章預測,從深圳人均GDP 2020年超西歐和日本開始,中國各個地區人均GDP將陸續超過西歐和日本,到2025年中國將有20個以上大城市人均GDP超過西歐和日本。

發展中國家人均GDP已大幅減速

不過,對於這種中國經濟持續GDP高企的樂觀推算方法,早有專家提出質疑。《經濟學人》曾發表署名文章說,如果發展中國家保持每年比發達國家高4.5個百分點的增長勢頭,能繼續以驚人的甚至失之常理的速度追趕著發達經濟體,那麼就像人均工資一樣,其它的東西也會在30多年後與美國慢慢接軌。

「然而遺憾的是,這種希望現在正在溜走。世界銀行國際比較項目2014年4月發表的人均GDP數據(已考慮到新的生活成本的改變)分析顯示,發展中國家的這種發展已經大幅減速。」

報道解釋,2008年以來,新興經濟體的發展速度回落到了發達國家的程度。新的世界銀行的數據出來後,建立在購買力平價理論基礎上的發展中國家人均GDP增長速度在2013年只比發達國家高2.6個百分點。

報道說,在這種速度下,如果還想趕上發達國家的收入水平,那麼就不是一代人那麼簡單了,很可能需要的是一個世紀。如果囊括進中國,平均也需要超過50年的時間。

中國人均收入的巨大差異

即使相信中國經濟會持續高速發展,不論各方揭露其中隱含的巨大風險,也不論各方對官方數據的質疑;問題是,人均GDP高企就算是發達國家?

去年,有大陸學者撰文提出「能為弱者付出的社會,才是文明的社會」。文章開篇說,從上海浦東機場到紐約紐瓦克機場,似乎是從第一世界到了第三世界。三十年前到美國和現在相比,原來的那種「先進」的視覺衝擊感已蕩然無存。

但是,文章說,評價一個國家的發達程度,判斷標準不是強者的高度,而是弱者的地位。如同决定一個水桶容量的不是長板而是短板。

「短板」即最低收入是多少。幾年前「茶葉蛋事件」曾披露貧困中國人的生活狀況。有網友2011年在大陸天涯社區發帖,指有台灣教授說中國人消費不起茶葉蛋,吃不起冷凍水餃等言論,引發兩岸網民網絡大戰。

「中國人真吃得起茶葉蛋了?」2016年底中國作家黃童超撰文引述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指2014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剛過1萬元人民幣,可是同一年農村貧困人口卻有7,017萬,他們每天人均收入不到7.67元,收入的53.5%用來購買食物,人均每天食品消費支出為4.1元,低於貧困線。

在2015年農村教育行動計劃參與的一項中外聯合研究中,選取了陝西南部11個國家級貧困縣,調查1808名6-12個月的嬰兒後驚奇發現:48.8%的被調查嬰兒患有不同程度的貧血,大約有20%的嬰兒存在認知發育遲緩,將近三分之一的嬰兒表現出運動發育遲緩,貧血和發育遲緩高度相關。

只不過在中國農村,數不清的窮人沒有能力到網上現身講述窮困遭遇。《經濟學人》曾報道,對於中國要在2020年消除所有貧困人口,山西大應寒村的村民被問怎麼看這個雄心勃勃的脫貧計劃時,都面面相覷,然後笑了。

黃童超還引述官媒新華社的報道稱,在四川大涼山地區生活艱難的民眾,「大米每10天逢集時才能吃到」、「肉一年最多吃3次」,何況是茶葉蛋。文章稱,這樣的數字,恐怕會讓「不食人間煙火的城市人感到錯愕」。他批評大陸網民「似乎真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國家到底有多窮」。

發達國家的標誌:三個付出

而在發達國家,會不計成本地做出三種付出。上述大陸學者指出,首先是為弱者付出;例如在德國漢堡,公交巴士到站後會利用液壓側傾車身,方便腿腳不便的老人或殘疾人上下車;在東京,所有地鐵車門上都刻有盲文告知盲人所在車廂位置;在美國紐黑文,政府補貼令當地窮困人群得以和耶魯醫學院博士生住相同的公寓。

其次,為細節付出;注重細節品質,而非宏大外觀,或許是發達國家的共性。而吹噓高樓大廈硬實力,忽略生活品質軟實力,不是發達國家心態。例如,東京成田機場或許不如北京首都機場現代化,但新宿街頭的公廁設施,絕對堪比北京五星級酒店。雖然中國一座三線城市的高樓大廈都不遜大阪,但在日本,即使偏僻小城都可以放心直飲自來水。

再者,為未來付出;例如,德國一所名為「未來之屋」的公寓改造項目,改造的目的是令建築更加環保節能,但改造成本通過租金回收卻至少需15年。面對如此不經濟的方案,投資者的理由很簡單:這是未來。這些類似很多沒有經濟理性的行為,實則都是為未來付出。

文章解釋,當人道主義精神超越實用主義精神,當整個社會出現大量願意不計成本服務弱者的社會群體時,這個國家必定是發達國家。

但是,面子易學、裏子難補。文章說,如果一個國家只斤斤計較眼前經濟利益,只願為廉價的服務和商品買單,不意為未來做長遠規劃和投資,那麼,這個國家很難從「跟隨發展」的發展中國家升級成「引領發展」的發達國家。

文章最後表示,對於德國落後的高鐵網絡、陳舊的基礎設施、低矮的建築頗為感嘆;不過「甚麼叫發達?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專家海寧・埃勒曼如此反問。發達的建築、發達的鐵路、發達的技術⋯⋯「這些都只是實現目標的工具,而非值得追求的目標本身」。

最後的問題是,一個政府追求的目標是甚麼?實實在在為廣大民眾的現在和未來著想,還是為表面博得喝彩賺業績?這決定施政的方向根本不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