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自戀者無法承認自己是有錯的,因此他們很難改變自己。

我在前文提到,病理性自戀的成因有兩種,一是父母的溺愛,二是父母在嬰兒受挫時給予的愛不足。這兩種病理性自戀的共同點是:對挫折不耐受且缺乏邊界意識。

如果普通人所受挫折的痛苦程度是十分,那麼病理性自戀者體驗到的挫敗感可能有五十分,他們比常人更無法忍受挫折。這就是挫折不耐受。比如,B的女朋友跟自己分隔兩地三、四個月,但她一回來卻先去見閨密。大部份人遇到這種事時,當然也會不悅,但還是能很快調整情緒並轉移注意力。像B這類有病理性自戀傾向的人,卻會被一種沉重的挫敗感所淹沒

再加上缺乏邊界意識,他們往往會混淆自己和客體。因此,每一次挫折帶給他們的是對自己的全盤否定。比如,B期望女朋友回來後先跟自己見面,但他的女朋友並沒有這樣做,於是他體驗到了挫敗感。

如果他是一個有邊界意識的人,他會把「女朋友沒有第一時間來見我」這件事,當成一個客觀事實去對待,然後思考如何調整自己的行為,進而改變這個事實或預防這種情況再次出現。

如果他是一個缺乏邊界意識的人,就沒有辦法把「女朋友」視為一個獨立的客體。他把女朋友視為「我」的所有物,也因此無法理解「女朋友沒有第一時間來見我」這件事。他只能產生混沌的挫敗感,認為「我並沒有被愛著」,進而將其類化為「我不好/我不值得被愛」這類與自我概念相關聯的消極評價,隨後就是去糾纏誘發自己糟糕體驗的人。

在遇到痛苦程度為十分的挫折時,我們會在痛苦之餘思考如何解決問題;但對病理性自戀的人來說,他們不僅會體驗到五十分的挫敗感,還會把這種挫敗感類化為對自己百分之百的否定。

為了維護自尊,他們最終必須強迫伴侶認錯,否則就無法克服挫敗感導致的自我否定。因此,他們無法承認自己的錯誤,因為承認錯誤對他們來說,意味著完全否定自己。

病理性自戀者的內在邏輯是自洽的(self-consistent),並且符合其經歷和體驗。就算跟他們說「你本身就是病理性自戀者」,他們依然會對自己的思維和感受深信不疑。

即使看了我的上述分析,病理性自戀者也會很自信地說:「我就是這樣的人,你想拿我怎麼辦?」所以,我們需要換個角度來理解「錯誤」這件事:承認錯誤並不意味著對自己的否定,而是意味著改變事情走向的主動權。

假設有甲和乙兩個人,他們都沒有戀愛經驗,在生活中也比較難相處,經常會跟各自的戀人吵架。

有一天,他們又跟各自的戀人吵架了,原因也一樣:他們希望戀人多花時間陪自己,但戀人有事要忙便拒絕了。因此,兩對戀人開始了冷戰。故事發展到這裏,甲和乙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甲認為錯的是對方,所以自己絕不低頭,等著對方來道歉。乙認為戀人之間應該多溝通、交流,不應該冷戰。所以,他向對方表達了自己的感受,也表示比較理解對方,同時還表明,希望對方有空時跟自己一起探討,應該如何處理雙方的需求衝突。

乙的處理方式顯然比甲好,但有些讀者可能會有點不服氣:乙憑甚麼要低頭認錯,主動推進雙方的溝通和交流,明明錯的是他那個喜歡「冷暴力」的戀人?我們先不討論甲或乙是對還是錯,甚至暫且假定錯的是他們的戀人,然後來看看,甲和乙誰得到的好處更多。

甲會跟戀人冷戰好幾天,在漫長的憤怒、焦慮和恐懼裏受盡折磨,茶不思、飯不想,甚至會對身邊的家人、朋友發脾氣。他在苦苦等待對方主動低頭認錯,救自己脫離這苦海。

乙跟戀人的關係則會有所緩和,能保持日常互動,等戀人忙完手頭的事情後,兩個人還能一起針對需求問題討論解決方案,避免再次出現類似矛盾。

從戀愛體驗上來說,乙得到的好處比甲多,當甲還在痛苦掙扎的時候,乙已經恢復了正常生活。二者的區別在於,乙透過承認自己有錯,把改變現狀的主動權搶到了自己手裏。

從感情的健康程度來說,乙的感情比甲的感情更健康。在甲以對方「總是犯錯」為由換了一個又一個戀人時,乙早已跟戀人透過溝通達成了無數共識,關係越來越緊密。

重複舊的行為只能得到舊的結果,要想有不同的未來,就要有不同的現在,就要改變當下。

要想緩解病理性自戀,根本想法就是,脫離原先的自我中心的角度,用多個角度來看待自己,從而更加了解現實。

在這裏,我提供四個可供審視自我的角度。

第一個角度是自我反駁。人對事物的認識,必須經過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真理是很罕見的,當你認為自己的判斷百分之百正確時,你需要反省自己是否忽略了一些資訊,嘗試轉換立場來反駁自己,讓自己的認知更接近事實。

第二個角度是自我檢討。人無完人,病理性自戀者為了讓自己配得上想像中的那個完美客體,往往會跟自己的缺點過不去,期望把自己改造成完美的人,而他也確實有可能變成比大部份人更優秀。但如果你自認為很完美,而對他人過於挑剔,那麼你應該「吾日三省吾身」,有意識地考慮他人的感受。

第三個角度是自我平衡。病理性自戀者極易在自我膨脹和自卑之間搖擺,但這兩種狀態都不夠正常,中間狀態才是正常的。因此,無論是處於自卑狀態還是志得意滿的狀態,病理性自戀者都應該學會換位思考:「如果別人跟我的處境一樣/做了跟我一樣的事/取得了跟我一樣的成果,我會如何看待他、評價他?」

自卑和自我膨脹都源於太把自己當回事,大部份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生活。意識到這兩個事實後,一個人就可以削弱對自己的關注,從而減輕自戀程度

第四個角度是自我覺察。自我覺察又叫自知力,是知道自己在做甚麼,以及做這件事的原因和結果的一項自我監控能力。病理性自戀者由於分不清自己和外界,往往會把過多的注意力放在外界,期望透過控制外界來控制自己體驗到的感受,例如迴避挫敗感。

但事實上,人的控制能力是有限的,把有限的注意力投放到無限的外部世界中,結果只能體驗到更強的失控感和挫敗感,從而變得越來越悲觀。

增強控制感、迴避挫敗感和無力感的正確做法是,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用一種「像素更高」的方式,對自己原先一片混沌的內在世界進行監控,再對自己的想法和行為進行精細化加工和改造。

具體方法就是記錄下情緒事件:

當你覺察到自己有情緒的時候,按照順序記錄下自己產生情緒的日期、時間、地點、情緒、事件、想法、願望、行動以及結果。在記錄情緒的過程中,有幾個要點需要注意:

第一、在描述情緒時,不能混淆「想法」和「情緒」。例如「生氣」是情緒,「想打人」則是想法。

第二、記錄事件時要客觀。所謂「客觀」,就是按照「誰在甚麼地方甚麼時候做了甚麼事情」的格式記錄,而不能加入自己的想法。

第三、記錄行動和結果時,要客觀描述你當時當地採取的具體行動。

按照上述標準,記錄至少十個情緒事件後,請思考如下問題:

1.我最近常出現的情緒是甚麼?

2.情緒有甚麼規律或共同點?誘因是某個人、某個時間、某個地點、某類觸發事件、某個想法還是某個願望?

3.事件發生後我採取的行為,符合我的願望嗎?

4.下次如何調整行為,才能讓結果和願望更接近?

你需要周期性地對這份情緒事件紀錄進行總結,比如,每周用上述四個問題總結一次自己的情緒、想法和行為規律,思考有哪些可以調整的地方。堅持記錄和總結,你對自己情緒和行為的調整就會越來越精準。只要控制住了自己,外界自然會變得越來越可控。

開啟自我審視的視角是一個不斷受挫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打破舒適區的過程,病理性自戀者在此過程中會產生極強的挫敗感和無力感,想要逃避、放棄。但是,我希望他們堅持下來,只要承受住這些糟糕的感受,就能逐漸擺脫原先現實檢驗能力不足的狀態,最終驅散自戀的迷霧,認清現實,真正掌握改變現實的能力。⊙
<本文摘自《親密修復:修補關係前先與童年和解,心理師教你擺脫原生家庭的束縛,走向幸福 》,好的文化出版提供>#

------------------
【堅守真相與傳統】21周年贊助活動🎉:
https://www.epochtimeshk.org/21st-anniv

🔥專題:全球通脹加息📊
https://bit.ly/EpochTimesHK_GlobalInflatio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