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面對經常情緒失控,大哭大鬧的孩子怎麼辦?身為專業科學線記者,以及為教養所苦的新手媽媽麥克蓮,帶著自己三歲大的女兒,深入南美、非洲和阿拉斯加等地,觀察當地住民的管教方式,並且親身實驗這些育兒方式,這才發現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古老社群,可以輕輕鬆鬆就教出自律、高情商、自發助人的孩子。本文分享她和女兒的教養之旅。

* * * * * * *

我們在瑪莉亞家的第二天晚上,她的曾孫重重挑戰了她的育兒方式,十八個月大的迦勒像隻噴火龍似的,聰明、好奇、強壯且天不怕地不怕,他走進客廳,開始爬桌椅,將Xbox遊戲機從桌上扯下來,然後走到寵物小約克夏梗犬米希旁邊,抓住牠的尾巴。

莎莉抱起迦勒,小男孩用力地抓住莎莉的臉頰,以至於他的手指抓出血來,莎莉的臉頰在滴血,我見她痛到咬緊牙根,瞇起眼睛,我想她一定會尖叫,但她卻保持鎮靜,慢慢地將他胖嘟嘟的短小手指從她的皮膚上移開,她竟然好聲好氣地說:「你不知道這樣會很痛嗎?」

然後她開始施展肉體攻勢。

她慢慢地把迦勒翻過來趴著,在他屁股上輕拍幾下,就像你在送進焗爐前輕拍腿肉一樣,她用一貫甜美、平靜的聲音說:「噢,我覺得好痛,我們真不該這樣傷人。」然後她讓迦勒像飛機一樣飛了一圈,迦勒咯咯地笑著,原本亂抓的衝已然消逝,他的動怒氣憑空蒸發。而莎莉藉由身體的觸碰,讓他平靜下來,同時向他展現了誰是最強大且有愛心的(也可說成「誰才是老大」)。

幾天後,類似的狀況發生在我和蘿西身上。我打算採訪一位長者,伊莉莎白則負責口譯,蘿西想要我們回去瑪莉亞家,但是我們需要先完成採訪,蘿西和我開始爭執,她出手打了我,伊莉莎白知道小孩子的脾氣即將爆發,伊莉莎白轉向我,異常急切地說:「過去背她,麥凱琳!將她背起來就行了。」也就是說,將蘿西放進嬰兒背帶或「背包」中背起來,我思忖著:真的嗎?如此可以阻止發脾氣?她已經三歲半,再也不是嬰兒了。

「蘿西已經大到不需要嬰兒背帶了吧?」我懷疑道。

「如果孩子有這種需要,有些媽媽會把孩子背到四、五歲,況且現在又沒有別的嬰兒。」伊莉莎白解釋著,並補充說我不應該因為還在用嬰兒背帶而感到羞恥,如果背著或抱著小孩能幫助他們冷靜下來,那也沒甚麼關係,「每個孩子都不同,有些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學會冷靜。」

所以我繫上嬰兒背帶並把蘿西叫過來,果然,小惡魔毫不猶豫地跳進「背包」,剎那間,她停止了尖叫和哭泣,幾分鐘後,我回頭看了一下:蘿西很快就睡著了,像個小天使一樣。

在這兩個案例中,撫摸、抱住、旋轉之類的身體接觸幫助迦勒和蘿西克服憤怒並安定下來。

在迦勒的情況中,莎莉採取比較活潑的身體觸碰,和緩兩人之間不斷升溫的緊張局勢,同時轉移小男孩想搞破壞的念頭。對於蘿西,我運用一種比較溫和的身體接觸,舒緩她的神經系統並降低她的精力。仔細一想,肉體觸碰有點像袖珍的瑞士刀,結合多種小工具。你可以輕輕觸摸小孩子的手臂或撫摸他的背部,以制止蠢蠢欲動的脾氣。

還有,當你預見情緒爆發的前兆時,可以抱起他,放在你的膝蓋上彈跳;身體接觸也可能介於這兩者之間,你可以對孩子鼻子碰鼻子,在胳肢窩下搔癢,或是在肚皮上吹氣。無論採用何種方式,運用身體的手法都是向孩子們強調,他們是安全且被愛著的,有一個更強大且令人安心的人會照顧他們。

「身體接觸打破了孩子和父母之間緊張的關係。」心理學家賴瑞.柯恩(Larry Cohen)博士說道,他寫了幾本育兒書籍,包括《遊戲力》(Playful Parenting)。「孩子們天生有合作的動力,他們喜歡取悅你,如果沒有出現這種情況,那是因為他們緊張過度。」

當我們住在馬雅村落時,我在蘿西身上發現了類似的技巧,每當她有點失控時,青春期少女就會對她搔搔癢,她們會抱起她,然後開始動手撩她的胳肢窩和腹部,有時她會笑到在地上打滾,大家都圍過來擁抱和親吻她,而她會尖叫著跑走,我當時不確定她到底喜不喜歡。但是當我對她提起這件事時,她的感想非常明確:「我很喜歡,媽媽,我愛死了。」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利用肢體接觸來教養子女是有依據的。撫觸會像煙火一樣點亮孩子的大腦,嬉鬧會在大腦中釋放一種稱為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的首字母縮寫詞)的化學物質,有助於大腦的成熟和生長,溫柔的撫摸會釋放「擁抱」荷爾蒙催產素,對孩子散播安全和友愛的信號。

對於所有年齡層的孩子來說,身體接觸比起說教、責罵或長篇大論更有成效。兒童心理治療師蒂娜.佩恩.布萊森表示,當孩子們心浮氣躁時,他們無法進入大腦的「左側」或稱為理性的大腦,在情緒爆發期間,孩子的「右側」大腦負責發號施令,而右側的大腦與非語言交流有關,蒂娜和她的同事丹.席格(Dan Siegel)在《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The Whole-Brain Child)中寫道,「我們的右腦關心大局,注重體驗的意義和感受,並專注於圖像、情感和個人記憶。」

所以,當你平靜地擁抱一個尖叫的兩歲幼兒,或輕輕地撫摸一個哭泣的八歲兒童的肩膀時,便能與他們大腦中最容易接近的部份直接溝通,如此一來就可以更有效地與孩子們交流。

在許多方面,孩子們天生要透過身體來學習情緒調節,而不是藉由口頭指導。「在現代社會中,我們被訓練成使用語言和邏輯來解決問題;但是當你四歲的小孩因為不能像蜘蛛人在天花板上行走(就像蒂娜兒子以前的樣子)而非常生氣時,這可能不是為他上一堂物理定律入門課的最佳時機。」兩人如此寫道。⊙

<本文摘自《自然教養:席捲歐美、破百萬熱議全新型態教養!汲取逾千年原民文化智慧,培育高情商、自動自發、抗壓性強的孩子》,商周出版提供>#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