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前,上海宣布,實現社會面清零了,但是,這一宣布很快受到了嘲諷,因為現實是,2,500萬居民中的許多人,仍然在被封閉中。不過,真正「清零」的也確實有,就是上海4月份的汽車銷售。另外,最新數據顯示,中國經濟繼續下滑,多項指標都在4月份轉為了負增長,失業率也創下歷史新高。不僅消費越來越弱,房地產更是奄奄一息。中共央行,也在最近下調了房貸利率下限,那麼,這能否提振房地產銷售呢?而面對不斷惡化的經濟形勢,中共又為何拿不出有效措施呢?我們今天就來談談這些內容。

甚麼是「社會面清零」上海到底何時解封?

5月17日,上海市衛生局副局長趙丹丹宣布,上海全市的16個區,都已經實現了社會面清零。接下來,將分三個階段逐步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但是,宣布歸宣布,實際上,上海在16日的時候,仍然新增了77例本土確診病例,以及746例本土無症狀感染者。

可能有人會奇怪,不是都清零了嗎?怎麼還有這麼多的感染者呢?實際上,中共所說的這個「社會面清零」,就是說,不管還有多少新病例被確診,只要這些新病例都已經在隔離中,而不是在社會普通人群中,這就叫「社會面清零」了。

大家應該早就知道了,Omicron是很難「清零」的,不要說醫學專家們明白,就是上海的老百姓,現在也明白這個道理。比如,最近網上有段影片,一位上海的老阿姨,因為轉發敏感信息,被警察上門警告。阿姨就氣憤地質問警察:你相信「動態清零」嗎?你有腦子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老鼠被滅掉了嗎?也就是說,在普通民眾來看,能相信「清零」的人,都是沒腦子的。

而且,我們看到,最近,就連特別「親共」的世衛總幹事譚德塞「譚書記」,都罕見公開表示,中國的「清零」防疫政策不可持續。當然,中共當局仍然在堅決表示,「清零」不可動搖,而且「要和一切歪曲、懷疑、否定中國抗疫政策的言行作鬥爭」。

其實,中共的「清零」政策不但沒有科學依據,也絕不是為了保障人民生命安全,那只是表面上的藉口,而真正的目的,還是為了要確保在秋季「二十大」之前,不出現疫情失控的局面,當然,更深層,還有確保中共政治穩定的用意。但是,現實問題是,如果一直不能「清零」,那上海就永遠不能解封,到時候,病毒沒有死,經濟肯定是先死了,人民如何活下去呢?

不過,雖然病毒不能「清零」,但是數據「清零」是可以隨時掌控的。所以早在5月13日,上海市就細化了「社會面清零」和「社會面基本清零」的評價標準。具體來說,就是:以行政區為單位,如果連續3天單日新增數,佔到了區內總人口數的比例,小於十萬分之一,那麼,就可以認為實現了「社會面基本清零」;如果連續3天,單日新增數是零,就可以認為是實現了「社會面清零」。

也就是說,按照這個定義,即使社會面有感染者,只要比例足夠小,也算是「清零」了。所以,中共早有自圓其說的辦法,因為改個名詞,就能「戰無不勝」,甚至是「不戰而勝」了。

不管怎麼樣,好消息就是,上海宣布清零了,解封看來是有盼頭了。但是,一位網民說,上海發布復工了,和上海人民有啥關係呢?現實的情況是,不止他沒有解封,他身邊的人也沒一個解封了的。也難怪有大量網民,要求把「上海發布」,也就是上海市政府新聞辦公室的官方微博歸為詐騙帳號了。

還有一位網民說得最明白,他說,關於上海解封,甚麼「上海發布」、「新聞報道」都不作數。中國人最懂甚麼叫解釋權,這個權在哪裏,哪裏就是權威。經過這些天的「牢役」,上海人都懂的,解封的解釋權在居委會、在物業。

那麼,我們可以理解為,上海發布是給外界看的,居委會發布才是給上海人看的。

我們再仔細讀一下新聞,可以注意到,上海市政府是這麼說的:計劃在6月1日到6月中下旬,在嚴格防範疫情反彈、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全面實施疫情防控常態化管理。

這樣看來,上海6月份也未必能解封得了,只是進入到所謂常態化管理,而且還必須是在「疫情不反彈」、「風險可控」的兩個前提下。只能說,中共一直都很擅長玩文字遊戲,因為要隨時準備著推翻或是改變政策。

上海汽車銷售「清零」 中國多項指標4月負增長

那麼,深受「清零」之苦的上海,最近的經濟如何呢?大家看到,雖然病毒並沒有真正「清零」,但是,汽車銷售倒是真「清零」了。根據上海汽車銷售行業協會16日公布的數據,上海4月份的汽車銷售是零,史上首見,原因就是,封城重創了上海車市,經銷商們幾乎全部歇業。然而在2021年以及今年的一季度,上海的新車銷量,還都穩居全中國第一。

不過,上海只是全中國的一個縮影。中共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中國有多項經濟數據,都在4月份轉為了負增長。比如:4月份,中國規模以上的工業增加值,從3月的同比上升5.0%,轉為下降2.9%;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也在4月份同比下降了6.1%。

消費就更不用提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3月份轉為同比下降之後,4月份時,接著加速下滑,同比降幅從3.5%擴大到11.1%。其中,商品零售收入的同比降幅,從3月的2.1%,擴大到4月的9.7%;餐飲收入,更是從3月的同比下降16.4%,擴大到4月的同比下降22.7%。

與此同時,失業率也大幅上升。中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在4月份攀升到了6.1%,創下2020年3月份以來的新高,連續第二個月超過5.5%的官方目標。另外,16~24歲人口調查失業率,升到了18.2%,31個大城市的城鎮調查失業率升到6.7%,都創下了有歷史數據以來的最高紀錄。

另外,中共央行的數據顯示,2022年4月,中國社會融資規模增量,是9,102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同期大幅減少了9,468億元。其中,住戶貸款減少2,170億元,同比少增7,453億元,顯示居民部門的融資需求明顯收縮。

「第一財經」報道,4月份的人民幣新增貸款,創下2010年以來的歷史新低。同時,居民部門中長期貸款,繼2月之後再次出現了負增長,企業部門中長期貸款,也從同比多增轉為少增。

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反映的是一定時期內,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資金額。可以看到,4月份的社融加速下滑,是在貨幣持續寬鬆的背景下出現的,也就是市場上並不缺錢,但是企業卻不願意借錢,這說明企業對未來缺乏信心。

另外,就是中共力推的大基建,雖然4月份的基建投資也出現了減速,但還算表現尚好。只是要拉動經濟增長,單靠基建投資顯然是不夠的,也因此,近期有多位經濟學家,都提到了拉動消費的重要性,並且建議用錢來補貼老百姓。不過,從中共高層的態度來看,想要中共給百姓發錢,是很難實現的。

比如,在4月25日的中共國務院廉政工作會議上,李克強不僅反對依靠大基建項目來拉動經濟,而且,他也不贊成直接給居民發錢來拉動消費。他認為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難以做到,做了也不可持續。

另外,5月15日時,習近平也在《求是》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高福利養了一批「懶人」,中國不搞這一套。

不過,大家也知道,中共只是不肯養中國人,在全球大撒幣時,出手還是非常大方的,實際上,中共還是中國人在養著。

房地產奄奄一息 但中共不能「對症下藥」

那麼,除了基建和消費,中共還能依靠甚麼來刺激經濟呢?也就剩下房地產了。

房地產對中國經濟實在是太重要了。剛才我們提到,4月的人民幣貸款,同比少增8,231億元;其中,居民住房貸款一項,同比少增了4,022億元,佔比接近一半。

不過,中國目前的房地產業,已經是奄奄一息了。《華爾街日報》根據中共統計數據計算得出,4月份,中國房屋新開工面積同比下降了44%,住宅銷售額同比下降了47%;此外,70個大中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均價,同比下降了0.11%,這也標誌著該指標自2015年11月以來,首次出現同比下降。

5月15日,中共央行、銀保監會發布通知,將首套房的商貸利率下限,調整為不低於相應期限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減20個基點;二套房的商貸利率政策下限,按照現行規定執行。

甚麼意思呢?按照4月20日發布的,5年期以上貸款市場報價利率4.6%來計算,首套房的貸款利率下限將下調到4.4%,二套房的貸款利率下限仍然是4.6%。

聽上去很重磅,但是,首先這個新政策,只適用於潛在購房者,已經貸款的購房者不能享受。其次,這個通知,並不意味著每個人的房貸利率都會降到4.4%,因為具體怎麼執行,還要各家銀行自己決定,通常都是在LPR的基礎上,加上幾個基點。

據《證券時報》測算,按貸款金額50萬元、期限30年、等額本息還款來估算,利率下調20個基點,未來30年內,一共可減少大約2萬元的利息支出。也就是說,就算各家銀行把房貸利率下調了20個基點,對首套房的購房者來說,能節省的房貸也是少得可憐,對住宅銷售的刺激作用,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實,在央行的舉措之外,各地也早就接連出台了救市措施。據大陸媒體不完全統計,5月份以來,已經至少有40個城市,出台了穩樓市政策,包括降低首付、提升公積金貸款額度,以及給予購房補貼等等。另外,中原地產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22年以來,已經有將近130個城市,發布了穩定樓市的新政策。

但是,可以看到,到目前為止,中國各地的房地產銷售仍然持續低迷,甚麼原因呢?那就是,中共的這些救市措施不能「對症下藥」。

目前,樓市成交冷淡的原因,首先是經濟下滑、就業萎縮,導致人們收入減少,或者是擔心未來的收入不穩定;其次,就是地產公司的持續爆雷,導致人們擔心開發商的財務狀況,擔心買到爛尾樓;三是,房價下跌的本身,也加劇了購房者的觀望情緒。

而且,中共的救市政策,都是針對潛在購房者的需求,但是,對已經陷入債務困境的購房者們,卻沒有提供任何幫扶措施。這種前車之鑒,顯然也會打擊到潛在購房者的信心。所以,中共目前的政策,沒辦法從根本上起到救房市的作用。

其實,中共一方面堅持「動態清零」,另一方面又要實現經濟增長,本身就是在跟自己過不去。而且,不少經濟學家,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都建議中共,把更多的財政支出,用於補貼低收入者家庭,或者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以促進消費的增長,但是,都沒有得到採納。

關鍵是,中國經濟當前的最大挑戰,是市場信心不足,導致企業不想貸款,居民不想消費,需求端才是真正的薄弱環節,但中共的經濟措施幾乎都在供給側,那麼,不能對症下藥,又怎麼能起到任何效果呢?@

財商經濟研究所
策劃:宇文銘
撰文:李松筠
編輯:蔚然、宇文銘
粵語配音:Ada
剪輯:曲歌
監製:李松筠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