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時,同學在草叢發現了一隻初生的小雞。因他的家人不准許他飼養,所以送給我。看著如雞蛋大小般的小雞,輕如羽毛,我非常欣喜。想像自己是母雞照顧雛鳥。媽媽看到也同意飼養牠。我把牠放在卡紙質的雪糕盒內,牠居然乖乖地睡著。日間放牠在客廳散步數小時,晚上放回雪糕盒內,然後跟我回到睡房。某次,家裏只有我一人。我洗澡時突然看到牠,原來牠害怕獨處,所以走到浴室找我。原來雞是如此有靈性,從沒有人告訴我呢!自此,我當牠是孩子看待。給牠零食及帶牠到公園玩耍。

忽然,一天早上聽到公雞啼聲,赫然發現小雞已成長,羽毛也換了。從此不再使用鬧鐘,啼聲催促我上學。小雞變成大雞,雪糕盒變成大紙箱。爸爸漸有微言,稱每天被小雞吵醒及家居狹窄等。某天他賭博輸錢了,心情欠佳。指責小雞不吉利,就把牠扔出窗外。我家住在十七樓呀!我來不及反抗,小雞就消失了。我目瞪口呆,但腦子仍清晰。說不定降落在廢棄的床褥上。姊姊和我一起走到街上尋找小雞。路上,我非常驚怕,怕看到屍體。在窗外對下的位置,找了數分鐘,發現僵直的雞爪朝天。我抱著仍然溫暖的身軀淘哭。

成年後的我才知道這是精神虐待:故意摧毀或損害孩子心愛的人或物,使其心靈受創。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發表童年逆境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在1995-1997年期間研究,發現愈多逆境、負面經驗的孩子,成年後較高機會得到心臟病、肝病、癌症、抑鬱症等疾病,也有較高比率患有肥胖、酗酒、物質濫用、社交與情緒障礙、自殺傾向等問題。雖然我未有出現上述情況,但潛移默化地模仿了爸爸的行為。和姊姊爭吵時,便把她最心愛的洋娃娃扯破。工時長的媽媽只懂責罵我,沒有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

幸好,成長路途上遇到良師益友,而姊姊也體諒了我的任性。同時憑著自己的努力,我已離開了所謂的父親多年。慶幸我能健康地成長,感謝主及認識我的每一位。◇ 

(文章觀點來自作者,與本報立場無關。)

李婉兒
心理輔導及治療師
曾任職家庭服務註冊社工約十年及中學教師超過十年
歡迎讀者諮詢:請致函cammyyuenyee@gmail.com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