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詩文光耀千古,傳世千餘篇,而其書法真跡僅存《上陽臺帖》。二十五個字的千年墨寶,寫了甚麼內容?它的背後,有哪些動人的故事?
天下第一洞天
公元七四四年,李白和杜甫、高適同遊王屋山陽臺觀,寫下了《上陽臺帖》。王屋山位於河南省濟源市,有道家「天下第一洞天」之稱,是傳說中愚公移山之地。關於它的得名,有兩種說法。《道藏》中寫:「山中有洞,深不可入,洞中如王者之宮,故名曰王屋也。」中國早期的地理志《禹貢》記載:「山有三重,其狀如屋,故名。」
在王屋山,唐玄宗為道教宗師司馬承禎打造了陽臺觀,觀建成後,司馬承禎入主,居於此地至七三五年仙逝。據史料記載,他在陽臺觀創作了長九十五米、高十六米的巨幅山水壁畫,畫中有山、雲、澗、壑、鶴,想必是一派仙氣飄渺。
七二五年,司馬承禎在湖北江陵見到李白,見他器宇軒昂,讀其詩文後更表驚歎,讚太白「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李白受到鼓舞後,寫下了第一篇成名作《大鵬遇希有鳥賦》。他在文中以大鵬自比,以希有鳥比司馬承禎,二人遂結下忘年之好,一段道教情緣傳為佳話。
近二十年後,李白登臨陽臺觀,思念宗師,揮毫寫下:「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司馬承禎辭世是在六月十八日。
李白詩書俱逸
宋徽宗是最早記載李白《上陽臺帖》之人,在此帖正文右上,有趙佶瘦金書題簽「唐李太白上陽臺」一行,下面還有題跋:「太白嘗作行書『乘興踏月,西入酒家,不覺人物兩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畫飄逸,豪氣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詩鳴(名)也。」
雖然李白的行書帖已失傳,但憑宋徽宗所言,可見李白行、草之造詣不凡,詩書同顯豪放逸氣。
《上陽臺帖》在清代顧復《平生壯觀》、清內府《石渠寶笈》、清安岐《墨緣匯觀》、吳湖帆《吳式書畫記》等處均有著錄。後人以宣紙襯於帖後,引首為清乾隆楷書題「青蓮逸翰」,還有多人的題跋、觀款和鑑藏印等。
李白此書,寫得跌宕起伏,錯落有致,字體大小不一,突兀、含蓄、輕靈皆有,見出詩人之隨性率真。行家有評:運筆流暢,縱放自如,蒼勁中見挺秀,意態萬千。
宋黃庭堅評李白的詩與書云:「及觀其稿書,大類其詩,彌使人遠想慨然。白在開元、至德間,不以能書傳,今其行、草殊不減古人。」見《山谷題跋》。
元代張晏跋曰:「自以流出於胸中,非若他人極習可到。觀其飄飄然有凌雲之態,高出塵寰得物外之妙。嘗遍觀晉唐法帖,而忽展此書,不覺令人清爽。」
元代書法家歐陽玄題詩云:「唐家公子錦袍仙,文采風流六百年。可見屋梁明月色,空餘翰墨化雲煙。」
張伯駒捐獻《上陽臺帖》
《上陽臺帖》問世後,一千多年來,輾轉於官府和民間藏家,曾入北宋宣和內府,後歸南宋賈似道,元代經張晏處,明藏項元汴天籟閣。清代先為安岐所得,再入內府,清末流出宮外。民國時張伯駒收得,後將其獻給國家,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張伯駒,民間收藏名家,為國寶「永存吾土」不惜奉獻身家性命。一九五六年,張伯駒將所藏文化珍品悉數捐予故宮、吉林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的頂級書畫,近一半由其所贈。一九五七年,張伯駒被打成右派。一九六九年,他又被打成「現行反革命」,送往吉林舒蘭縣插隊,遭公社拒收,年過七旬的他與妻子依靠親朋接濟度日。
一九八二年正月,張伯駒突患感冒,被送入院,因「級別不夠」不能住單人或雙人病房,等到其女終於拿到同意調換醫院的「批令」時,張伯駒不幸離世。
光陰似水流,歷史卷落花。《上陽臺帖》展現了李白的仙風道骨,中華詩書的輝煌瑰麗,更有文人的才氣與赤忱。多少珍奇、嗟嘆和思索,盡匯其中!◇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