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自信心指的是自我評估系統的偏差程度,因此過高或過低的偏差,都會造成我們誤判自己的能力,而造成後續的影響,比如低自信心帶來的焦慮、自我懷疑,或者過高自信心所帶來的盲目、過度肯定等。

而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人格特質,彼此的能力也大不相同,因此在所處的環境不一樣的影響下,就可能出現不同的心理狀態。本節的重點,就是想帶大家來討論,如果自己的孩子是處在不同的心理狀態時,可以如何幫助孩子調整狀態!

類型二

這類型的孩子其實很常見,因為大腦本來就會傾向做出過於樂觀的評估。但當我們發現結果與預期有落差時,就會出現情緒波動,此時如果情緒調節的能力較差, 孩子就會出現從原本「胸有成竹到輸不起」的高強度對比狀況。

面對孩子總是自以為是,卻在失敗時崩潰不願意再嘗試的狀況時,可以怎麼引導孩子呢?

不要過早讓孩子 接觸「輸、贏」的遊戲

許多家長認為,孩子的挫折忍受度可以藉由不斷地讓他習慣失敗而越挫越勇,進而提高挫折忍受度,因此與孩子練習的方式,就是不斷地讓孩子輸掉遊戲或失敗,並告訴他:「輸了沒甚麼!」

但試過這個方法的家長都知道,孩子要不每次越哭越大聲、要不真的開始無感,根本沒有達到訓練挫折忍受度的目的。

甚至當孩子還沒有練習好調解自己情緒的能力,就讓孩子過早接觸輸、贏的遊戲時,孩子就只會在反覆的失敗中覺得失控,而使得因挫折而出現的難過情緒,變成更難處理的生氣情緒。

因此,我通常會建議在5 歲,甚至6 歲以前,孩子情緒調控能力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時,儘量先不要跟他玩輸、贏的遊戲喔!

將注意力導向贏過「自己」,而不是與「別人」比較

即使不與孩子玩輸、贏的遊戲,還是可以與孩子練習挫折忍受度。

練習的方式,就是與孩子討論怎麼贏過自己。比如選一款桌遊,第一次的時候孩子得到3 分,在玩第二次之前,先與孩子討論「你覺得怎麼做,我們可以得到超過3分,贏過第一次的你呢?」

而如何贏過自己的訣竅,就是靠著發現自己可以改進的地方,並想出解決的策略,再試一次!這樣的引導,就是在告訴孩子不管你覺得自己有多不好,我們都有方法或方式可以幫自己。

同理孩子失落的情緒

當然,在挫折忍受度的訓練過程中,最重要的,還是讓孩子知道失敗了不可恥,以及難過是非常正常的事。( 待續)

本文摘自《撞牆教養學:用12個練習理解孩子,將衝突化為溝通的轉機》如何出版社◇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