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宋代的包拯包青天,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宋史》中說:「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師為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大意是世人看到包拯的笑與黃河水變清一樣難,他的名聲很響,老幼婦孺皆知,其執法的剛正嚴明,讓人們都很敬畏。
包拯是廬州合肥人,早年為了孝敬父母辭官不做。待父母去世且守孝很長時間後,才再次出仕。在任期間,他斷案如神,為官清廉、正直,而且處事公正,從不徇私。
端州出產的硯台很有名氣,包拯升任端州知州時,一改前任假借上貢的名義隨意多徵幾十倍數量的硯台來送給權貴們的做法,下令工匠只按照上貢給朝廷的數目製造。他自己也從沒有拿一塊硯台回家。
包拯在任監察御史、天章閣待制、知諫院期間,請求朝廷廢止所有內授官職等不正當的恩寵。他還向皇帝上陳唐代魏徵的三篇奏疏,希望皇帝把它們當作座右銘和借鑑。不僅如此,他諫議皇帝應當明智地聽取和採納臣下的意見,辨清結黨營私的人,愛惜有才能的人,不能堅持先入為主的主觀意見等。
代理開封府尹後,包拯廢除了以前「凡是告狀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的規定,而是打開官府正門,使告狀的人能夠直接到他面前陳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騙上級官員。彼時有朝中官員和世家望族私築園林、樓榭,侵佔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發大水,包拯於是不畏權勢,將那些園林、樓榭全部拆毀,以疏通河道。還有人拿著地券虛報自己的田地數,包拯都嚴格地加以檢驗,上奏彈劾弄虛作假之人。一時間,貴戚、宦官為之收斂,因為他們很害怕包拯彈劾他們。
包拯在升任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後,先後彈劾過張堯佐、宋祁、張方平、張可久等重臣,並取代張方平任三司使。在職期間,凡是各庫的供上物品,以前都向外地的州郡攤派,老百姓負擔很重,包拯就專門設置榷場進行公平買賣,百姓得以免遭困擾。
一生中,包拯從不偽裝言辭臉色來取悅他人,雖然他位高權重,但所用物品和飲食皆如平民一般。他曾經說過:「後代子孫如果做官,有做出貪污的事情,不讓他回家,他死後不得安葬在大墓地裏。不遵從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孫。」
包拯留下的一首五言詩《書端州郡齋壁》表明了自己的心志:「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首先兩句寫為人處世之道,隨後兩句進一步寫為人處世之道是「直」;又兩句寫自己的志向是除暴安良,最後兩句寫接受史書留下的教訓,絕不給後人留下恥笑的把柄。無疑,包拯的一生就在踐行著自己的心志,其為時人和後人所敬佩也就絲毫不奇怪了。◇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