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事態的發展促進了這種受害者地位的提升,最主要的就是我們異乎尋常地,並且不斷地強調種族問題。
目前在公司、大學、學校和政府裏盛行的這種「種族批判理論」(Critical Race Theory, CRT)鼓勵女性和少數族裔將自己視為壓迫制度的受害者。如果我們靜下來想想這種理論正在對年輕人灌輸甚麼,我們會感到震驚。告訴一個15歲的女孩她是受害者有甚麼好處嗎?我們真的想教育出這樣的公民,讓他們一直堅信有某種不可逆轉的力量正在阻礙他們取得成就嗎?
我們的政府也削弱了我們的責任感。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裏,政治家和官僚們建立了一個「保姆式國家」,推出的計畫都是幫助窮人、流浪漢和單身媽媽等。然而,這些善意往往助長了依賴心理,而不是真正地幫助人們重新自立。
我們的治療文化也讓一些公民擺脫了責任感。儘管為有需要的人提供治療是有益的,但真正的危害是,這些人在接受諮詢時會將自己的過錯歸咎於父母,而不是主動承擔責任並尋求自我改善。
最後,當今的道德相對主義也削弱了問責制。當我們宣稱自己是道德仲裁者的時候,當我們將相對主義的範圍無限擴大時——「我的真理不是你的真理」、「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只要我不傷害別人,我想幹甚麼就幹甚麼。」而這些都是幾乎不可能的——我們的文化肯定會崩潰,因為它無法承受這麼多不同的原則和標準的重壓。
正如彼得森在《12條規則》中所寫的那樣:「也許如果我們生活得體,我們能夠認識到自己的脆弱性和死亡的不可避免,而不是懷有那種先有怨恨,然後是嫉妒,最後想要復仇和毀滅的委屈的受害者心態。」
指南
彼得森所說的「如果我們生活得體」,意思是做一個負責任的人,通過遵守基本的道德規範,克服人生中的常規考驗。
縱觀整個歷史,無論男女都在尋找通向幸福和安康的途徑。
《聖經》中提出了十誡;馬可奧勒留(Marcus Aurelius,古羅馬皇帝)在斯多葛哲學學派(Stoicism,古希臘和羅馬帝國思想流派,以倫理學為重心,強調神、自然和人為一體)中找到了答案;年輕的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設計了關於美好生活的13項美德清單。僅上個世紀有數百名像喬丹彼得森一樣的作家,他們都撰寫了提升自我的書籍,為讀者提供了改善生活的哲學和實踐方法。
幾乎所有這些導師都強調自我控制、克服各種惡習,並擁有良好的品行。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提出了相同的建議和規則:了解並實踐美德,在儘可能的情況下幫助鄰居、努力工作養家餬口,先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再去考慮改變世界。所謂先修身齊家,然後治國平天下。還有就是當自己未能達到標準時不要怪罪他人。(待續)
作者簡介
傑夫米尼克(Jeff Minick)有4個子女,孫輩也越來越多。20年來,他在北卡羅來納州阿什維爾(Asheville)的家庭教育學生研習班教授歷史、文學和拉丁語。他出版了兩部小說《阿曼達貝爾》(Amanda Bell)和《他們翼上的塵埃》(Dust on Their Wings),以及兩部紀實文學作品《邊走邊學》(Learning as I Go )和《電影成就人》(Movies Make the Man)。如今,他在維吉尼亞州的Front Royal小鎮生活和寫作。◇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