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二手樓價走勢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最新報189.75,按周微升0.12%。分區指數除港島區反彈0.88%外,九龍、新界東及新界西分別下跌0.06%、0.7%及0.42%。其餘領先指數亦互有升跌,大型單位及中小型單位分別回升0.71%及0.02%,大型屋苑則微跌0.01%。中原經紀人指數(CSI)最新報67.15,按周回升0.25個百分點。

資訊不對等對民眾不利

二手樓價指數輕微反彈繼續於高位徘徊。一手樓盤銷情暢旺,上周末共錄得近600伙成交,創近兩年周末銷售新高。順便位於天水圍的Wetland Seasons Bay第三輪推售近300伙再度即日沽清,嘉里信置及港鐵合作發展的黃竹坑上蓋二期楊海開售近200伙亦全數沽清,平均每宗成交價超越2,000萬,發展商加價加推新一張價平均呎價高達3.5萬。恆基位於啟德的The Henley III推售100伙,亦沽出近七成單位。三大新盤位置及目標客戶群不同,難以構成搶客。一手銷情暢旺,二手業主叫價強硬,成交量持續橫行。另外,政權為了配合中共控制意識形態及資訊自由,不斷利用各種手段在經濟及名譽上壓迫所有非政權支持者,除了逼令蘋果日報結業,兩位敢言的藝人演唱會被場地負責人單方面取消協議,電影需要考慮國家安全,港台節目無顧被抽起,40多年歷史的城市論壇亦遭停播。除了各種直接壓外,還有自我審查及各種軟性滲透,主要媒體刻意過濾報道,對中共負面報導避重就輕,專門選擇有利支持政權的新聞。某某基金會贊助多個節目,只提供片面資訊,一味唱好。另一邊廂,中共喉舌發放不實資訊,引述「瑞士專家」報告帶動疫情溯源輿論風向,被瑞士駐中國大使館證實查無此人。雖然文章最後全數被屏蔽,但「打手」可以繼續傳播這些假消息來搪塞資訊不對等的人,同時混淆視聽。近日中共網信辦又出招,重點加強整治所謂歪曲解讀、斷章取義、炒作負面訊息、唱衰中共金融市場等訊息,目的都是消滅與政權不同調的聲音,令掌權者鞏固控制,令遭受不公平不公義的群體噤聲。各種研究指出,資訊不對等只會令既得利益者更鞏固利益,最終受害者一定是最廣大的無權無勢無政治面貌的民眾。

財富差距源自物業升值

資訊不對等,隨之而來的就是各種剝削及「爆雷」事件,民眾重複被騙,政權為了掩飾其過,進行各種打壓及負面資訊過慮,造就企業只顧把利潤最大化,忽略社會責任。小部份人利用制度獲取巨富,連坐擁百億身家的陳啟宗直言「到中國才知自己有多窮」。貧富差距巨大,是構成社會不穩的主要因素。中共黨魁遂拋出「共同富裕」論,各大陸巨企忽然「醒覺」,紛紛以交「保護費」式捐獻,單是阿里巴巴便承諾未來捐出千億。建制派操控的立法會乘機提出議案,促政府制定目標及採取果斷措施,解決社會資源分配不均云云。特區極端貧富懸殊是今天的問題嗎?為何今天才提出動議?議案欠實質內容,這些政客是真心為民還是借機奉承,看官自己評論。葉劉淑儀稱劏房是特區恥辱,怕且更大恥辱是貧窮與極端貧富差距,特區貴為亞洲金融中心,卻是全球數一數二貧富最懸殊的地方。16年特區堅尼係數高達0.539,遠高於國際公認警戒線0.4水平,中共管治的中國亦高達0.47。疫情令貧富懸殊加劇乃事實,意味今天貧富差距較16年更高。政府公報數字顯示,有近兩成人口活在貧窮線下。那邊廂,準買家大排長龍爭相搶購3萬多元一呎的豪宅。較早前花旗銀行統計數字顯示,擁有千萬資產的港人多達52萬,平均物業佔資產71%,可見是否擁有自置物業就是財富巨大差距的主要原因。事實上,特區政府土地房屋策略嚴重失誤,今天的CCL是18年前的586%,特區住宅價格連續11年成為全球最難負擔的城市。政府未能調控樓市是貧富差距擴大的元兇。

定立置業比率是第一步

既然自置居所對減低貧富差距起舉足輕重的作用,房屋政策應該全面體現市民擁有自置居所的大方向。可是置業比率自10年來反覆下跌至低於5成水平,有幾大問題政府需要向市民交代。其一,98年長策明確定立8年內達致七成住戶擁有自置居所比率的目標,這個目標被大眾認為相關且有意義,明確可量,在合理時限內完成,如此其他政策便相應配合,樓價逐漸回復合理可負擔水平。林鄭指她的房屋政策也是置業主導,但表明不設法目標,既然今天議會已全無實質反對聲音,若政府依然不在置業比率上作出承諾,如何體驗承擔?其他政策配合置業主導時何謂達標?其二,為了達致置業主導,除了供應量,加快供應時間亦是關鍵,從來沒有人反對政府在房屋及土地相關上增加資源,簡化內部程序。為何各黨派猛烈抨擊多年,未見政府改善流程加快供應?其三,資助房屋佔總存量比例不斷下跌,13年長策在基礎不明之下將資助房屋新供應佔比定為六成,事後亦證明比例太低,即使提高至七成,亦不知何時資助房屋可以回復到佔總量的五成水平以上,為何資助房屋供應不是以達致總存量的百分比為目標?其四,政府贈送物業發展權給港鐵,港鐵全數變作豪宅,政府作為港鐵最大股東,理應令港鐵履行社會責任,協助填補資助房屋缺口,為何未見港鐵有系統地增加資助房屋供應?其五,供應不足,調控力度需要體現自置自住優先的大方向。可是特區調控措施長期存在巨大漏洞,就是假設首置就是用家而非投資者,結果投資者以「借人頭」繼續入市,政府有必要以實際用途界定從而制定相關調控措施。辣稅實施8年多,為政府帶來額外千多億收入,願意付辣稅的大有人在,證明辣稅未能取得應有成效。為何沒有人提出堵塞漏洞又或對投資設立適當的限制?以上種種問題,若政府不向市民清楚交代,只會令人懷疑政府根本無意大幅提升置業比率,收窄貧富差距。

孟子曰:「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政權理應定立制度,令人民擁有足夠資產。可是過去廿年,特區各項政策失誤,大量民眾墮入貧窮線之下,20多萬人住在劏房,大部份新一代無力置業,年老沒有自置物業者難以安享晚年,結果引爆民怨。若果政府今天仍不作承擔,大幅調整策略,讓大部份民眾在合理負擔能力範圍內擁有自己的居所,又怎會得到廣大民眾的認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