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通脹(reflaction)主題,在上周籠罩著全球金融市場,帶出不同的資產價格反應。擔憂拜登的巨額財政刺激觸發經濟過熱和通脹升溫,美國國債遭到拋售,美國十年期國債利率升到1.34%,這是過去一年所未見的高點,歐洲、中國的債市也受到類似的衝擊,債市恐慌。股市依然受惠於充足的流動性,但是基金開始擔心急升的資金成本可能影響經濟復甦,股市觀望,甚至向下。

疫情前景改善,美國經濟復甦在望,加上極地氣旋給美國(尤其是德薩斯)部份地區帶來的寒冷天氣,石油價格飆升。兩家華爾街公司指向全球復甦前景外加低庫存和低產能,號稱大宗商品的「超級周期」來臨,銅價暴漲。黃金卻既沒有受惠於流動性,也沒有得益於恐慌情緒,金價繼續輾轉回落。

美元指數一周下來波動不大。中國人民銀行在中國新年後繼續回收流動性,SHIBOR上漲,A股震盪。英國錄得300年來最差的年度GDP增長,不過市場預計該國率先歐洲走出疫情陰影,英鎊對美元和歐元升值,兌美元上破1.40。比特幣繼續以令人瞠目的速度飆升著。美國總統拜登在G7領袖視像會議上宣稱美國重回國際社會,呼籲在財政政策上「做大點」。

上周美國國債市場發生了兩件大事。第一件是國債遭到拋售,十年期國債利率衝上1.34%,反映市場對通貨膨脹捲土重來的戒心,而迅速上揚的資金成本可能威脅經濟復甦和股市。第二件事是聯儲發佈公開市場委員會一月份會議紀要,紀要中明確提出「不會通過加息來抑制通脹,而是會等到實際價格壓力出現後再收緊政策」。

這明顯地試圖要安撫市場對通貨膨脹的擔心。儘管聯儲會議發生在上周拋售之前,不過也是針對之前的拋售在喊話(當時十年期國債利率一度升至1.22%)。筆者相信貨幣政策決策層給市場的訊息是,不要對暫時性的通脹數字過度擔心,「目前的美國經濟狀況與委員會的長期目標相距甚遠,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取得進一步的實質性進展。

在實現這些目標之前,必須保持政策立場。因此所有與會者都贊同維持當前貨幣政策,以及基於結果的聯邦基金利率和購債前瞻指引。」聯儲已經把話說透了,在實質性經濟復甦、持續性通貨膨脹發生之前,貨幣環境不會收緊。甚麼是實質性復甦?不是GDP數字而是就業市場。

甚麼是持續性通貨膨脹?不是基數效應、供應鏈問題或能源價格帶來的價格上升,而是工資上揚觸發的需求主導的物價上升。哪怕美國的增長數字今年十分靚麗,那也是人為催生出來的,不符合聯儲改變政策基調的條件。美國就業市場出現過熱,起碼再需要兩年的時間。

當然,聯儲的觀點未必一定正確,其政策也會因應經濟環境的改變而作出調整。此時此刻,聯儲與債市在通貨膨脹前景上的認知不同,而股市則對國債利率升到甚麼地步會開始危及股價也觀點不一。

筆者這次站在聯儲一邊,認為聯儲回收流動性恐怕明年才會開始,利率政策出現調整最早也要等到2023年。目前所見的美國增長,基本上是靠財政貨幣政策人為催出來的,並不具有可持續性,因此貨幣當局會用盡藉口拖延收緊銀根的步伐,哪怕核心通脹高過政策目標水準。

國內資金南下和美國中概股回歸,點燃了港股熱、IPO熱。香港證券交易所的成交量持續攀升,目前的成交量大約是一年前的2.5倍,其平均每日交易數量超過倫敦交易所的四倍,相當於紐約交易所的70%。中國最賺錢的、最有競爭力的、最富創意的和最具增長潛力的公司齊聚香江,港股市場儼然變身為中國的納斯達克。

由於之前的社會運動、疫情和中美金融角力,港股去年跑輸世界平均水準,估值也是主要金融中心中最便宜的。從國家最近的政策看,港股成為中國離岸金融中心似乎是國家戰略的一部份。目前國內資金大約佔港股流通量的25-30%,筆者相信這不是天花板。既然香港市場麋集著中國最好的企業,中國的社保基金、退休年金增加港股持有量只是時間的問題。

本周市場焦點,一是美國國債市場走勢,二是鮑威爾在參議院的聽證會。面對債市劇烈的價格波動和資金強烈的通脹預期,聯儲主席需要站出來口頭干預。本周重要的經濟資料不多,關注美國耐用消費品訂單和德國IFO信心指數。

本欄所闡述的是作者對經濟、政策與市場的理解、認識,為個人觀點,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