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即有華夏、中華之稱。在中國各大族群中,漢族是最大的民族,又稱為「華夏民族」或「中華民族」。所以漢服又稱為華服。

漢服不是指「漢朝服飾」,而是指中國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也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上至上古時期的三皇五帝至明末(公元17世紀中葉1368~1644年)以前,在這數千年中漢族人民所穿的漢族傳統服飾,都稱為漢服。也就是不包括金人的元朝,還有滿人的大清帝國。

道家始祖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告訴我們天、地、人、萬事萬物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也就是說,人和自然環境是一個整體。當自然環境發生變化時,人體也會發生與之相應的變化。

天,是人道德規範的本源,天和人自然合而為一。古人的思想意識、行為方式也無不反映著「天人合一」。這一理念,體現在各種中國傳統文化之中,而中國傳統服飾就是其中之一。

中國古人講 「天圓地方」學說,並不是地理上的概念,他講的是一種道,一種規律,一種文化。天圓,代表的是天道圓容,講究的是和諧的規律;地方,如人道,講究的是方正、中和,行為有規範,這才是「天圓地方」所表現的真正價值 ——「天人合一」。

五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相容並蓄、博大精深,追本求源,方知「天人合一」乃其精髓所在。

漢服特點

漢服具備獨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徵為︰交領右衽;無扣結纓(結纓即繫帶)。漢服幾乎不用扣子,更不用拉鏈、按扣等等。幾根細細的帶子,一左一右在腋下繫紮,一內一外就牢牢地固定了衣襟,同時還有利於腹部的保暖。褒衣大袖,又以盤領、直領等等的延伸,成各朝各代多種不同款式美麗的漢服衣冠制。

一位聖者曾說過:「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天人一朝民,一朝文化一朝服飾。」因此,服飾不僅會隨著改朝換代而改變,也各自反映了不同朝代的文化,從中更體現出上天賦予人類的智慧。

漢服無論在文化藝術、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武術劍道、音樂舞蹈、品茗茶道等方面,最能與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在歷史的承傳與發展過程中,漢服充份展現了古人「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內涵,更是純善、純美的中國傳統服飾藝術的重要象徵。

反觀現在服裝千變萬化,設計師們真是費盡腦汁搞創意,往往創意和變異就在一線之間。當今流行的服飾,也許一個星期後就被淘汰掉了,服裝設計師們在不斷挖空心思中追逐創新而迷失了方向。流行時間之短,也就是缺少了文化精神層面的東西(道德的約束力)。

我們明白民族服裝代表民族的自尊,不論是日本或韓國都承襲中華傳統服飾,他們將漢服發揚光大,所以在他們國家,無論是結婚喜慶或國家重要慶典時,都以穿國服為榮。

「世間榮華皆短暫,唯有文化傳千秋。」漢服能流傳五千年的歷史,就是人類把持住富含道德內涵的漢服文化。要想再創服飾的輝煌,唯有尋回失落的漢服文化,加以發揚光大,也就是找回民族的自尊,讓「悠悠漢服,服德再現。」我想是每一個人的責任吧!

「世間榮華皆短暫,唯有文化傳千秋。」服飾不僅隨著改朝換代而改變,也反映不同朝代的文化,從中更體現出上天賦予人類的智慧。圖為宋徽宗《聽琴圖》。
「世間榮華皆短暫,唯有文化傳千秋。」服飾不僅隨著改朝換代而改變,也反映不同朝代的文化,從中更體現出上天賦予人類的智慧。圖為宋徽宗《聽琴圖》。

古人順應天意而著衣

漢服的起源據古籍史書中記載,遠在三皇五帝時期,先民們以鳥獸毛皮為衣,後來懂得以麻編織成布衣,此乃上天有好生之德,給予人更高的智慧,演化出不同特性的植物類材質而取代動物的毛皮;到了黃帝時期,元妃嫘祖教導婦女養蠶取絲來織衣,服飾制度日漸形成;夏、商之後,冠服制度逐步建立;西周時期,周禮制度形成,對衣冠禮制有明確的規定,冠服制度逐漸被歸入禮制範疇內,成為表現禮儀文化的方式之一,而漢服至此也日臻完善。

我們先從漢服服飾材質而論其精神所在:在衣服質料上,中國服飾材質是以皮、革、絲、棉、麻為主,這些天然材質和人體是完全吻合的。

皮、革是由天然蛋白質纖維在三維空間緊密編織構成的,其表面有一種特殊的粒面層,具有自然的粒紋和光澤,手感舒適、耐寒。

麻料質感厚重——象徵穩重。它的屬性透氣,有獨特涼爽感,出汗不黏身,它的振動頻率非常高,有辟邪的作用,所以中國有披麻帶孝的形式出現。

絲質光滑——代表圓融。它富有光澤,有獨特「絲鳴感」,手感滑爽,穿著舒適,高雅華貴是冬暖夏涼,可以調節體溫,其中所含的蛋白質,可以防止細菌的滋生。

棉料吸濕性強——呈現出有容乃大的包容特性。它吸濕力大、透氣性好,手感柔軟,穿著舒適,外觀樸實富有自然的美感,光澤柔和,染色性高,保暖性特別好。

先民們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製作服飾取決於大自然所運生的材料,順應天意而著衣,一年四季選用不同的質料,除達到蔽體、保暖、舒適、美觀外,也體現先民的智慧,並表現上天賦予人類的關愛與體貼,在精神層面有深厚的內涵。

古人除了服制用的材料外,還喜用玉飾做為服飾的配件,玉器不僅僅作為美麗的裝飾品,還可以趨吉避邪。另外,古人不是拿玉飾品來炫耀財富,而是用以自我要求行為舉止,認為玉象徵君子,具有仁、智、義、樂、忠、信等美德。

《禮記.玉藻》曰:「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離身。」◇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